家长微信群中的沟通误区与解决之道

2020-08-18 09:48张伟岳洪刘春梅
中小学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群教育者家校

张伟 岳洪 刘春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融媒体时代,微信群的出现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新的载体,然而在此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学校教育者该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这些问题,进而构建家校共育新格局?笔者于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经群主同意分别选取并加入当地幼小初高四个学段中的八个家长群,在尽量不干扰群内自然生态的情况下偶尔参与互动,对家长微信群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度观察和思考。

一、当前家长微信群中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结合现场观察以及对群内发言内容的整理,笔者发现,当前家长微信群中存在的沟通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形。

其一,追捧式“迎合”。一般而言,家长们都倾向于与教师维持良好关系,对学校事务表示积极支持。在此情况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更多呈现一种“捧”式赞同。只要老师在家长群中一发布通知信息,家长就会进行照搬照抄的回复和赞同。但这类赞同仅仅是家长为了迎合教师,没有反映出家长对具体行为的实际判断,家校之间未能形成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对话。在2020年6月初发生的一起小学生坠楼事件中,家长群里在最初表现出的对班主任老师的“点赞”,就是这一现象的极端表现。

其二,自由式“闲扯”。处于平民化、普及化的微信群中,家长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陈述和表达机会,多元的群讨论使得议题无限“漂移”和话语无限“流动”,导致群聊信息碎片化,不但阻碍了有效内容的传播,而且不利于各方对教育议题的聚焦,使得群中的互动缺失了教育意蕴。

其三,集体性静默。主要表现在,建群之初家长们往往热情高涨,互动热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新鲜感与热情渐渐消退。学校教育者只是在一些需要家长协助的情况下才在群里发布通知信息,家长群处于一种集体静默状态,变成了学校教育者的独舞与自嗨。

其四,对抗式冲突。在此类情形中,学校教育者主体性过度彰显,家长主体性弱化缺失。当各主体利益相互交织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冲突。如在有些群里,当涉及各主体利益或敏感问题时,有些家长就会和教师产生误解、冲突,带来严重的内部消耗,从而直接降低家校合作的效能。

二、家长微信群沟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家长微信群中出现沟通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从学校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 对微信群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当前微信群已成为家校之间日常沟通的纽带,但部分教师对其承担的教育功能仍然缺乏足够认知,在使用上仅是简单停留在基本功能,如在群里发布学校通告或班级信息,有些通知里还往往裹挟着“任务清单”,转嫁着部分教育教学责任。即便意识到微信群在促进家校联系、構建家校共育格局中的作用和功能,但囿于精力的有限和经验的不足,有些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如往往对群中家长的讨论或辩论、肆意发布无关信息等现象采取“置之不理”“视而不见”的态度,更遑论主动发现或创造教育契机,对家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2. 对微信群日常沟通缺乏有效组织管理

在有些教师的意识中,创建家长微信群没有必要像其他组织一样,在群内设定严格的群规、引导群成员的言行,因此导致群里与家校合作无关的信息被肆意发布、散乱臃杂,甚至由于个别信息的误导产生歧义和混乱。此外,由于班级家长微信群的创建者多为班主任,多数人仅凭一己之力承担管理职责,而未能与科任教师、家长代表以及家委会进行沟通协调,获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因此在精力上难免有所不济,也会影响到微信群的正常运行。

3. 对人际沟通技巧和微信实用技能缺乏有效应用

部分教师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对微信实用技能的应用。如在日常群聊中,习惯于使用携带不满情绪的否定性语言,简单地对家长下命令,或者进行质问、批评甚至是发泄情绪;在沟通时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节点和恰当时机,不分事情大小或者重要与否,不加节制地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和要求,令家长产生不信任感和厌倦感;没有将微信群的功能进行细分,而是将日常信息发布、学习讨论、琐碎事务杂糅其中;在群里发布消息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盖楼式”方式要求家长依次回复,而没有利用微信接龙等一些实用小程序和小技巧来提升沟通效率。

三、积极寻求家长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校教育者应以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积极寻求家长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断优化群内的沟通表达,以真正开展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1. 明确基本规矩,让微信交流有章有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创建家长微信群之初,学校教育者就要明确自身在群中作为组织者和“意见领袖”的身份和角色,并且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建群的目的是为促使家长了解学校、班级、学生动态,强化家校交流。在日常沟通中,学校教育者要通过制定群规公约和群聊原则,对群聊的主题、内容、时间和形式做出规范,保证群内消息的“纯洁性”和教育意蕴,防止主题跑偏;要做好教育指导工作,对家长在群内的交互行为进行规范指导,以更好地发挥群作用,稳定群内关系;要合理探索应用微信相册、微信接龙、EXCEL等实用技能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尤其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者不能将微信群代替私聊,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单独渠道与家长开展教育对话,保护好学生的隐私。

2. 积极营造和谐氛围,维系各方主体间良好关系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个体会积极塑造“理想自我”来维系或增强自我身份意识。为此,学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将资源、愿景与具体时空相结合,在高度情境化的“教育空间”里完成他们在群中的叙事表达和理想自我呈现。同时鉴于家长群体信息素养和新媒体应用水平的差异,以及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社交公共空间意识而出现的非理性言行,学校教育者应给予及时指导,提升其参与学校治理的水平和能力。此外,学校教育者还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技巧,在关键时间节点(如寒暑假始末、重要节假日、重要事项开展前中后等不同阶段)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这是有效维护家校主体间关系最经济的人情表达,也是整合双方教育力量的关键。

3. 及时发布公共议题,引导集体讨论并形成共识

学校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家长通过群聊形式参与学校各类教育教学事务讨论,营造民主公开的舆论氛围,促成群成员之间的价值认同。如可以推送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理念、校本课程等内容,发起与学生发展有关、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围绕公共议题有效促进家校连接。此外,还可以通过撰写或转发富有教育意蕴的文章组织开展网络社区学习,鼓励群成员共同阅读并引导评论,提升其教育理解能力。在群中对推荐文本的分享、评论、转发和集体学习,有利于家长对家校共育秩序的参与和维系。

4. 有效明确教育边界,构建家校间良性交流机制

健康的家校共育秩序是有界限的,尤其是教育权责配置。在实践中,某些学校教育者会把教学责任通过家长微信群转移给家长,使得群中的日常沟通变为任务清单发布。对此,学校教育者要心有学生,心有家长,不能随意弱化责任,让家长过度担责;而应以对话沟通的态度和互动反馈的方式,围绕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最重要事件”,向家长推送教育教学内容(如校园生活一日安排、主题活动提示、班级信息公开、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经验分享等)、进行学校生活风采展示、组织开展家委会会议等,家长则以理性的经验分享和协同配合的方式予以回应,由此构建双方良性的交流机制,促使经验分享和教育对话的深入。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小学全科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广元市教育需求调研”(课题编号:18SA0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信群教育者家校
品读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失范理论视角下基于微信群的家校互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圈”言“群”语,如何把握法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