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第一小学 白振生
什么是有生命的数学课堂,很多人趋向于课堂形式和过程充满活力。有生命的数学课堂不仅局限于此,它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文化、情感的交流融合,是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有生命的数学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发展、创新,更重要的是能让数学具有延续至终身学习的特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其中的激励、唤醒、鼓励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唤醒。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开放性预设,能让学生产生心灵碰撞,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冲动。
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才能被纳入其认知结构,才能成为有效的、可迁移的、用得上的知识。数学学习充满着学生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美国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可见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领悟都离不开强化训练。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实行分层次练习。分层次练习就是把知识串点成线,最终让学生能综合运用。
例如同数连加可以这样设计:
1.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些图案来,然后请同桌用相同加数的和来表示你所用的小棒数量。
如:▲▲▲▲▲ 算式是:3+3+3+3+3=15
2.课件出示下面四幅图,请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第_____排的总数。
这些算式与前面研究的有什么不同?请开动脑筋,能否移动一些小棒或圆,使它们变成相同加数的算式?
3.将下列算式改写成相同加数的和,保持结果不变。
(1)3+5+7
(2)7+7+7+7+9+5
(3)4+4+4+4+2+2
三道题分三个层次,一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模仿“几个几”;二是通过变式训练,思考加数不同时该如何列式;三是建立起“同数连加”与“不同数相加”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知识的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题可做,有题会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保障生命课堂的有效进行。
1.善于设问,引发思维。课堂教学是伴随着问题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动力、有创新。教师要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架起桥梁和阶梯。
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算出甲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4个,乙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2个。
教师:12表示什么?
学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你怎么认识12这个数?
学生:我拍了13个,把多的1个给其他队员了。
我拍了14个,把多的2个给拍8个的同学。
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8个,他们又给我增加了4个。
教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
学生:平均了。
教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
可见,吴老师不满足于计算结果,而是进一步抓住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诱发认知冲突,促使主动探究。学生总是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又会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可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学生通过尝试、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感到“小有成就”时,教师从容地说:“分母35里面也有5,26 里面也有2,为什么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一个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愣住了,一会就有了回应“35里面还有7,26里面还有13,7和13和谁相乘都得不到10、100、1000,……
在学生的解释中揭示了知识的本质,也使学生的认知由表层的结构性认识发展到深层的理性认识。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了学生思维的导火索,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发生。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着,使他们受益终身。”这让我们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素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还要用数学的思想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构建有生命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构建有生命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教师依托情感主线实施教学活动,让数学知识具有生命,让课堂教学具有生命,让数学学习具有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