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彩银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师在保证幼儿教学工作顺利推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真正意义上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尤其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幼儿教师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意识到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要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幼儿学习规律、心理特征等,积极开展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科学研究活动,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以此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学;科学探究活动;指导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1-0121-02
【Abstract】 The "Guide to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Aged 3-6" pointed out: While ensuring that children's teaching work progresses smoothly, children'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children's qualities, and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in a real sense. Especially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inquiry ability has become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seriously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children's inquiry ability, and re-examine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based on children's learning law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tc.actively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inquiry ability and improve children's overall quality, focusing on guiding children to conduct scientific learning through direct perceptio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childre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Guidance observation
一、組织内容,应趣而生
科学活动的内容很广泛,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体现的是“要我学”,而过少关注孩子“我要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能够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小班教师能够抓住幼儿喜欢玩水这一兴趣,开展“小水滴旅行记”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根据春天多雨的特性,让幼儿穿上雨衣和雨鞋,带上雨伞和工具,在雨中开心、快乐地感受真实的雨景;孩子们在花丛中、草丛中、种植区、滑滑梯里找到了小水滴,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惊奇。又如大班科学区新增了一些管子,一开始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得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尝试“风是否还能把头发吹起来……”有的孩子提出:“水可以通过吗?光可以吗?”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能源能通过管子”的探索吗?为此,教师针对本班幼儿产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决定利用管子,开展“弯管之旅”这一科学探究活动。
二、指导形式,放手追随
教师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这个指导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去指导。围绕“看什么——怎么看——如何支持”的路径,逐步树立“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的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教师的观察指导水平。
(一)看什么——基于观察视角
观察是教师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为解决教师“这个也看,那个也要看,到最后什么也没看成”观察中的困惑,尝试从个案、主题、材料三个视角引发教师观察。如大班聚焦科学区《滚滚乐》主题:刚开始,幼儿根据已有材料,在墙面上利用吊绳、竹编、竹筒设计轨道,让小铁球顺利滚到终点。随着游戏的推进,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小竹棍搭成高高低低的三角形支架,架起轨道,探究如何让小铁球顺利滚到竹筒里。幼儿在积累一定经验后,教师继续丰富操作材料,幼儿用新增的多米诺竹席块,积极挑战“如何让小铁球通过轨道顺利推倒多米诺竹席块?”。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和思维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活动内容、材料及指导方式,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二)怎么看——基于观察方式
观察是一种手段,为呈现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实情境,教师改变以“手记本”为观察记录形式,借助手机和照相机,及时捕捉幼儿在探究中的活动进程、材料应用、合作方式、问题场景及解决方法,从中寻找观察点,选择切入点,聚焦发展点。如幼儿在科学乐园探究活动中,教师每次用视频拍摄,从视频解读起步,用白描的形式記录。教师初次观看视频:功能室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激动地来到了科学探究室。乐乐、小宇、东东等几个男孩子被一组低结构材料所吸引。东东拿起木质轨道在地上比划着;小宇却拿着一个木质球在地上滚;东东看了看小宇手上的球,又看了看乐乐手上的木质轨道,突然很激动地说:“我们来搭轨道吧。”小宇和东东高兴地说:“好吧。”。刚开始他们用了一段时间去观察、摆弄,不一会儿,他们便用木质轨道和三角架设计出了一条直线形轨道,在轨道的末端还用了短圆柱管当目的地。于是,滚球游戏开始了:有的孩子用力过大,球飞离了轨道;有的孩子用力太小,球滚到半途停止不动;有的孩子尝试用大球滚,有的孩子尝试用小球滚。教师从视频活动中关注到幼儿的兴趣、情绪变化、玩法和热点,从而把“滚球”作为观察点,引发幼儿对“四通八达轨道”的深入探究和深度学习。
(三)如何支持——基于支持策略
观察是为了“看懂”,而“看懂”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按照“树立一个基点、确立一个流程“的路径,剥茧抽丝,聚焦关键,在观察中判断,找出需要教师助力的地方。以“童心解读”为基点,基于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和幼儿科学探究过程的五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验证解释—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教师能够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与活动现状、活动构想与活动水平、持续时间与情绪、互动行为与语言,分析幼儿行为背后产生的关键事件,从而跟进设想,调整策略。首先,从环境入手。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要帮助幼儿克服对科学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自在性”环境,让幼儿放开手脚自由地探究、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发现和自由地创造。其次,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为避免教师对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或遇到的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引导和解释,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成为知识灌输、技能掌握的活动。最后,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为避免提供的材料固定单一、杂乱无序的现象,教师对幼儿探究活动中提供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结构和呈现方式进行持续深入和科学系统的学习与研讨。
注:本文为2016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6-02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伟洲.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7(4).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