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我国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塑造人格,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精心设计、用心打造的高校思政课在帮助学生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端正入党动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有着持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学生入党动机;高校学生党建;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是向大学生群体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们学习党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当下正在发生的时政新闻的重要理论课程。但在部分高校,却出现了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割裂的情况,导致课堂中缺乏党的影响,党建中缺乏课堂的理论,以至于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方面的缺失。高校思政课不仅包含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价值观领域的塑造、培养和端正,党性修养的提升都有著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深入地、全面地开展,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价值影响。
一、巩固党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价值
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巩固党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影响。
(一)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近100年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实践,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足以证明,只有不断地巩固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党组织输送革命力量。通过思政课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落后性、腐败性,能够更加清楚地分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错误思想对中国年轻人的毒害,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并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晰的头脑,在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同时,使得自己的入党动机更加纯粹。
(二)有利于高校校园内入党文化氛围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独立存在的社会构成部分。高校是文化教育的殿堂,在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气息。构建良好的入党文化氛围对于整个高校的文化氛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正能量的。加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们在观念、道德、艺术、教育等文化领域深刻地接受党的洗礼,能够保持党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主流基调,能够加强党在道德、艺术、教育等领域队全体大学生的积极引领作用。为高校学生积极入党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刻系统地融入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成熟与否的标准,也是大学生群体形成入党动机的基本道德要求。只有全面深刻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才能够形成较为健全的入党动机。通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大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热爱祖国并非某一个战线、并非相关领域个别方面的事情,是全国人民、全中华民族共同的事情。并且能够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党员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更加学理性地教育学生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的先进性。
二、从思政课角度可以反思党在大学生群体中遇到的挑战
高校思政课不仅可以向大学生群体传播党的知识,同时还是学生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思政课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语言的沟通。老师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于党和国家的认知情况,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党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政治信仰缺失的消极影响所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群体由于正处在思想成熟的关键阶段,但因为学生们所经历的社会实践相对较少,没有办法依靠足够的社会实践来检验思想的真理性,所以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各样“新鲜”思想的吸引和影响。而高校作为传递思想、论证真理的重要理论阵地,对于大学生群体政治信仰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可以通过思政课堂掌握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是很长时间一直存在的。一方面,很多学生出于对理论学习的不用功、不在意,导致其很难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以至于在对这一伟大思想的认知上出现误解。另一方面,学生们受到国内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音的影响,加上年轻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便很容易落入各种错误思想的陷阱导致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缺失。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存在。一些学生忽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导致其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非常的肤浅。再加上受到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世俗观念的干扰,导致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了质疑,导致其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出现了缺失。
对于党的历史的质疑也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出现。一些大学生因为理论学习的缺失,对于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网络“公知”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影响,误将一些稀奇古怪的花边新闻、小道野史当成是“真理的教科书”,所以对官方的、公认的党史产生怀疑,造成了对党认识的偏差和信仰的缺失。
(二)社会不良习气对于学生入党态度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群体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后备军,在大学之中自然会接受一些来自社会的比较实用的观念教育,但是一些诸如功利主义、消费主义、荣辱观扭曲等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
功利主义导致部分学生将入党看成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是对校园评优、今后工作有利的筹码。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并不重视对于党的理论的真才实学,而苦心钻营一些旁门左道。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的提高,名次的靠前,和老师关系的亲近等。这恰恰是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大冲击。
庸俗的消费主义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当今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摆在大学生群体面前的是更加自由、开放、包容、公平的社会,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部分学生就认为,只要能够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某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养活自己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党的信仰和向党组织的靠拢。
对于荣辱观的扭曲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现象。由于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所以他们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难以达到很深刻的层次。这就导致部分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了口号上,而没有具体地践行,更没有广泛地传播和弘扬。这都与党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党对青年群体的选拔要求背道而驰。
三、高校思政课对于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教育于一身的理论研究工作。从我国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以来,在高校中各种各样立德树人的场合就没有缺少他们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理论基础总结历史、研究现实、展望未来,以生动感人的话语对青年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为高校党建工作在学生群体中的开展,为学生群体对党了解、向党组织靠拢,为高校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氛围的塑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广泛地开展是党对高校教育主导地位的重要的体现,也是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直接体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互动引导中,要时刻突出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都离不开党的主导。同时要帮助学生更加坚定地认识清楚社会主义存在的真理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在课堂上将理论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相结合,从而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塑造更加光辉伟岸的党的形象和信仰。
(二)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与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人卓越智慧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存在基础上社会意识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要首先帮助学生们认真严谨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健全的理论基础。之后,思政课教学要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伟大创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伟大成就为重点案例,以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深化学生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信仰。
(三)积极推动党的理论知识大众化
党的理论知识源自于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源自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并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所以,推动党的理论知识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们入党动机的重要内容。在当下的抗击疫情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出,抗击疫情在这场抗“疫”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是全民族的参与、全中国的力量、全世界的合作,不仅给医学、科学领域提出了攻坚克难的研究任务,更值得我们思政课教师将其与培养学生党性修养相结合,我们要深刻总结党在突发事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和精神状态,深刻总结党在艰难困苦、负重前行中不断前进的内生动力和成功经验,从而给更多奋斗中的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经验的启迪。
(四)通过对正能量的传播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借鉴和理论启迪的政党,每当我们党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以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理论的执着,克服了困难并走向新的辉煌。抗击新冠疫情是挑战,更是机遇;在遭遇疫情干扰的情况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压力,更是动力。高校思正政治理论课要研究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的根源和途径,更要研究在这场新的战斗中闪现的典范和精神,从而为彻底战胜疫情、决胜全面小康提供理论的支持。理论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育资源,走进前沿、走进实践,尤其要走进青年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奋斗的精神激励学生、用崇高的理想塑造学生,把党的伟大成就转化为影响人、号召人的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
[1] 宿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
[2] 柳笛.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7.
[3] 李芳.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引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理工大学,2019.
[4] 李小旭.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交通大学,2017.
[5] 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6] 包丽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
[7] 沈壮海; 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8] 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文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99.
[10] 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卷)[M].外文出版社,2014-2017.
[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辽宁省省级党建课题“端正高校学生入党动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GXDJ-YB0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宜林(1993- ),男,汉族,河南洛阳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