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养成教育研讨

2020-08-14 10:15沈素容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子女

沈素容

摘  要: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教育。现在国家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新一代的青少年均可以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但是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随迁子女,随迁子女往往是随着父母工作而改变教育的地方。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国家也很重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本文将针对随迁子女人群进行随迁子女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研讨。

关键词:随迁子女;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9-0024-02

随迁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在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现代教育水平之下,逐渐凸显出来。做好随迁子女的养成教育问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事关着随迁子女以及其父母们的幸福生活。自從国家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的加快而且城镇化正在逐步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了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形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流动而变为“随迁子女”,这些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养成教育问题由此而生。接下来,本文将基于随迁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并提出随迁子女养成教育的路径,以供参考。

1.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培养随迁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

随迁子女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流动而演变而来的,他们之前往往都生活在农村之中,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于城市之中许多的行为规范都不曾了解过。在农村之中,孩子们往往都能生活得更加的随心所欲,田野是他们的乐园,也没有太多的行为规范来束缚他们的行为,并且他们童年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由于学识有限,不能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引导和做出正确的示范,导致他们的教育与城里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初跟着父母来到城市之中,这些随迁子女一开始定是十分不习惯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教育的时候多多注意这些随迁子女的行为习惯。在随迁子女做出了不正当的行为之后,老师也要注意指正他们错误的方式,不可太过严厉和直接,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在家乡这些随迁子女大多生活的比较洒脱、不拘一格,不会太过于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例如,他们会不喜欢洗头发和洗澡,不喜欢换衣服,也不喜欢剪指甲。这个时候老师倘若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比较委婉的方式告诉这些随迁子女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还能主动帮助他们剪指甲等。又或者有些随迁子女来到了大城市,心里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平时的交谈之中显得唯唯诺诺,不敢表现自我。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帮助随迁子女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这样在平时的教育之中使随迁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很自然的与其他的同学平等的交流。

2.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培养随迁子女良好的语言习惯

随迁子女在家乡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俚语或者一些其他人听不懂的话语,在平时的交流之中也会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例如,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随迁子女在家乡里面习惯了讲家乡话,来到大城市之后自然也不会习惯讲普通话。但是在学校之中,校园里面的同学基本上来自于五湖四海,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讲自己的家乡话,那么必定会有人听不懂。而且在课堂之上,本来就是十分严肃的,如果随迁子女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经意说出了自己的家乡话。好的情况下,只是老师听不懂这个随迁子女回答的问题,无法很好的掌握他的学习情况;坏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全班同学哄笑,捣乱了课堂的秩序,也会使得这个随迁子女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业。同时,随迁子女在原籍学习,因为教育资源少,基础薄弱,回到城里学习,本就与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语言的不同,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听不懂,听课效率差,容易在课业上受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可能,学习成绩太差而退学,但由于年级太小,只能成为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进步都存在危害。

首先,老师一定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多多与班级之中的随迁子女进行聊天,并且引导、鼓励他们讲普通话,及时发现他们普通话中不标准的地方,并且提醒他们注意改正,以免在公共场合伤害他们的自尊,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次,学生因为年纪尚小,心智尚不成熟,很多事情无法明辨是非,都是模仿大人。因此老师应该在班级中树立学生一律平等的观念,要加强班级之间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关爱,不要歧视随迁子女,使随迁子女能够尽早融入班级,与原班级同学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最后,老师可以在班级中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加强原班级同学与随迁子女之间的交流、接触,消除随迁子女的自卑和孤独心理。并且,在此过程中,随迁子女能够感受到来自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逐渐打开心扉,加快融入当地环境。

3.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培养随迁子女良好的思维习惯

随迁子女在大城市之中会有不太习惯的地方,而思维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引导,如果将随迁子女的思维引导好了,那么其他的方面定然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对随迁子女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其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钻牛角尖。许多随迁子女因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大多心思比较敏感,遇事容易多想,憋在心里。如,随迁子女多少都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了解到相关的事情,自己也会随之想许多事情,例如,这些随迁子女会想自己的学费会不会比本地的学生要高,从而增加了父母的负担;又或者自己会不会因为自己是随迁子女而被其他的同学所排斥,自己从而变得十分孤独;更或者是自己将来的升学会不会因为自己的随迁子女而有所耽误,从而不能去到自己所梦想的学校。这时,不仅老师在学校里面要注意观察这些随迁子女的思想动态,家长们在家里也要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告诉他们中国现阶段的法律是十分完善的,这些问题已然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完全不必要担心。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随迁子女的性格比较直,为人比较直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喜欢思考,这样的思维习惯往往是不对的。正常的思维习惯应该是敢于探索,勇于钻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而是通过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克服困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老师和家长要对随迁子女进行思维上的引导,使随迁子女在平时的教育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老师应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在随迁子女的年少时,家长就处于缺席的时期,在将他们接回到身边时,家长引导角色应该回归本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道路上。在家校联动机制的框架内,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上、情感上的困扰,让孩子能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4.结语

养成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对于随迁子女这类特殊的群体更为重要。要想使对于随迁子女的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老师和家长们有意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良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暗示方能达到效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这一类群体的教育不容忽视,唯有让他们的教育跟上,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郭元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随迁子女教育的成就与经验[J].教育科学研究,2019(09):17-23

[2]张伟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8):58-61

[3]彭显波.构建和谐社会需关系弱势群体子女教育[J].学习月刊,2006(06)

[4]王晓慧,刘燕舞.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设计的利益主体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5]高拴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中的表现、根源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7(41)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子女
Tomb-sweeping Day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