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娟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基于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引下,并非单纯掌握阅读技巧即可,学生需要在阅读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和思考相结合,深入理解阅读内容传递思想感情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一定程度还能高效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语文学习能力。对此,从巧设导语、优化教学以及细化阅读等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较大比例,但传统阅读教学过于倾向结果和记忆,忽略过程和思考,正是这种机械单一的训练方式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更影响了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语文教师应借助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改善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课文内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一、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在讲授新知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善于将其与新知相结合,借此激发学生新知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孤独之旅》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巧设导语:“想必大家都听过歌曲《真心英雄》,歌曲中有这样两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的一生要经历悲欢离合等不同情感,每个人都不可能顺利走完一生,一定伴随泪水、痛楚、欢乐、困难、艰辛等。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在挫折和苦难中不断磨炼才能走向成熟,如果要为这种成熟付出相应的代价,必需走过充满荆棘的道路,坚定信心,迎面直上,克服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那么接下来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孤独之旅》吧,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孤独,体验生活中的挫折。”语文教师设计上述导语能让学生对即将学的知识内容产生探索欲望,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 指导学生深入阅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增强学生理解和思辨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手法并在理解中逐渐内化成自身知识体验。以《台阶》一课为例,教师:“大家在阅读课文时可尝试从细微之处体会父亲在作者心中的形象,如果在阅读中产生全新的感受可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学生A:“他忽然醒悟……不经磕。”从这段话中能看出父亲很爱护台阶,说明父亲是一名朴实节俭之人。学生B:“柳树枝……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从“目光”一词能看出父亲的性格十分倔强,更是一名有思想和毅力的人。教师:“是的!这句话中的‘专注一詞就在于描写父亲的神态。学生C:“除了上述两名同学提到的内容,我觉得还有其他细节可展现父亲的质朴与勤劳。”学生D:“我连忙去……都挑不动吗?”从这句话中能看出父亲是一个要强且不服输的人。教师:“大家提到的文章细节都能展现父亲的形象,也使大家能从深层次角度理解父亲这一形象。”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中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阅读思辨能力的发挥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基于已有认知基础上对作者写作手法进行辨析,从中理解课文内容传递的思想感情以及核心主张。教师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直接指出从人物刻画细节方面理解作者树立的父亲形象。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全面把握父亲形象,但在感悟形象时则较为模糊。所以语文教师可从时间先后顺序引导学生理顺人物细节描写,实现完整阅读思维的培养。
三、细化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均为名家名篇,一字一句中都体现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采取囫囵吞枣方式,必然无法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感情,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化阅读。在具体阅读中先从人物、景色、事件等描述中对其中涵盖的思想感情进行品读,使自身阅读思维更具有连贯性。以《背影》一课为例,该篇课文的主旨展现浓厚的父爱,自然围绕父亲的背影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以下问题:“课文主要为读者讲述什么事?请详细阐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者眼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形象?有哪些细节描写可以展现父亲形象?”“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语文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循序渐进地构建课文框架,思维也更有连贯性。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更体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之,阅读思维能力是当前阅读的主要发展趋势,尤其阅读在蓬勃发展的知识信息时代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能力,使自身学习能力符合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恒.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7(4):135.
[2]杨美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刍议[J].考试周刊,2019(18):48.
[3]陈燕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7(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