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术语的隐喻泛化

2020-08-14 09:58侯昌硕
现代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隐喻

侯昌硕

摘  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术语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而为民众所熟知。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许多体育术语意义泛化而产生了专业意义之外的新义项。体育术语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是隐喻,其隐喻泛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开始的比喻到隐喻泛化的识别再到泛化的完成。

关键词:体育术语;语义泛化;隐喻

体育术语是指运用在体育领域中的各类专业用语,如田径术语:起跑、加速、摆臂、冲刺、助跑、踏跳、腾空、屈膝、落地、投掷;技巧术语:支撑、滚翻、团身、跪撑、攀爬、悬垂、肩肘倒立;武术术语:弓步、马步、垫步、仆步、冲拳、劈掌、立掌、格挡;体操术语: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踏步、跑跳步、体前屈;球类术语:运球、射门、垫球、发球、投篮、传球,等等。专业术语一般使用范围有限,往往只在本学科或本领域中使用,因此,它具有单义性、精确性的特点。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类体育运动都拥有大量的爱好者,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爱好者更多,媒体对各种体育赛事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于是大量的体育术语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知,并且有许多术语从原来的体育领域运用到了其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如果只是偶尔使用,对这些词语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有些体育术语随着在非体育领域中使用频率的增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以及人们的日常表达中,这些体育术语的意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语义特征变得越来越少,其指谓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最后产生出专业意义之外的新的意义。

上述现象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体育术语的语义泛化问题。“所谓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1](P33)这些泛化出的新的意义如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就会固定下来,最后被词典所收录。这些体育术语也从原来的专业术语变成通用词语,最终完成了语义泛化。而体育术语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是隐喻,其隐喻泛化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从开始的比喻到隐喻泛化的识别再到泛化的完成。

一、体育术语隐喻泛化的起始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中。从本质上而言,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基本是隐喻性的[2](P4)。由于人们的隐喻思维,体育术语突破原来的使用领域而泛化到其他领域。当人们把体育术语用作比喻时,体育术语隐喻泛化就开始了。这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外在的形式标志,较为典型的就是一些元语言和语言信号,如比喻词“好像、好似、恰如、如同、成为、仿佛、当、是”等,还有一些固定格式如“像……一样”“如……一般”“跟……似的”等,元语言如“就好比”“打个比方”等。我们在语句中看到这些形式标志,就意味着这些体育术语隐喻泛化的开始。当然,这些语句给人的感觉就是打比方,人们也仅仅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修辞手法,而不会想到它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因为此时的术语一般只映射一个对象,还不可能产生隐喻义。在形式上,跟一般比喻一样,也会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等构成成分;在类型上,也可以划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直接用喻体来说明本体,其外在的形式标志就是比喻词“像”“好似”“类似”“如同”“仿佛”等。例如:

(1)没有碰触到色情的边缘,但类似擦边球式营销将国人的脑汁绞尽,难道为了营销就没有更多的思路可以探索吗?(2012-08-21)①

(2)值得一提的是,佩佩打进的那记如同空手道表演般的漂亮进球让球队死里逃生,这是葡萄牙队长自2012年6月13日对丹麦后取得的首个国家队进球。(2017-07-04)

在例(1)中,本体是“碰触到色情的边缘”,喻体是乒乓球术语“擦边球”,喻词是“类似”;在例(2)中,本体是“漂亮进球”,喻体是体育术语“空手道”,喻词是“如同”。

(二)暗喻

暗喻是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说明本体,其外在形式标志是比喻词“是”“变成”“成为”“等于”等。例如:

(3)早在酒仙网入驻京东、天猫时,就有评论指出,京东和天猫的综合辐射能力远超酒仙网,完全有实力直接经销各类白酒,而酒企也十分愿意直接和京东、天猫合作。如果在京东和天猫销售,酒仙网只不过是二传手,酒企没有理由依赖。(2014-03-20)

(4)按理来说同步监督最有效果,上对下监督是目前最有威力的,如果有效力的监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级监督失去作用,上级监督就是隔靴搔痒,比如上级监督成为惩治的力量,群众的监督往往不起作用,其他监督就会成为马后炮。(2012-02-07)

在例(3)中,本体是“酒仙网”,喻体是排球术语“二传手”,喻词是“是”;在例(4)中,本体是“其他监督”,喻体是中国象棋术語“马后炮”。

(三)借喻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也没有喻词,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来进行说明或描写。例如:

(5)他说:“从记事起,父亲就承包了100多亩田地,一年到头在田里忙。没想到,我大学毕业后会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也成为一名农民。” (2018-11-12)

(6)现在谈判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再接再厉,保持积极势头,踢好“临门一脚”,力争明年达成协定,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本地区各国人民尽早受益。(2018-11-15)

以上两个用例中的本体都没有出现,但可以从上下文中寻找出来。在例(5)中,“接力棒”是田径运动术语,指接力赛跑时使用的短棒,这里用作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即前人留下的任务。在例(6)中,“临门一脚”是足球术语,指靠近球门的射门,这里用作喻体,代替本体,即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动作或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努力。

刘大为指出,比喻有两种基本的语言形态,一种是比喻的显明形式,也就是明喻和暗喻,它们完整体现了比喻的过程和主要成分,差别则在于本喻体之间的关联用的是“像”类标记还是“是”类标记;另一种是比喻的隐蔽形式,就是传统修辞学所说的借喻和比拟。其实只有这两种形式能够真正地被称为隐喻,它们只显示了比喻结构中的个别要素,其余部分都隐含着[3] (P27-28)。

在体育术语隐喻泛化开始所采用的三类比喻类型中,前两类明喻和暗喻都是比喻的显明形式,后一类借喻则是比喻的隐蔽形式。相比而言,体育术语隐喻泛化运用得最多的类型是借喻。由于是在隐喻泛化的开始阶段,用在借喻中的体育术语比喻性较强,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往往有一个心理转换过程,即习惯性地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再把它们转换为比喻的显明形式。如例(6)中的最后达成协定,就如同踢足球时靠近球门抬脚准备射门的“临门一脚”。以这些体育术语作喻体来直接指代本体,久而久之,随着比喻新鲜程度越来越低,喻体所表示的意义就最后沉淀下来,成为词的隐喻意义。而前一类作为比喻的显明形式的明喻和暗喻则使用很少,这是因为明喻和暗喻的结构成分都十分完整,一看就知道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果体育术语总是应用这类形式,那么它就会永远停留在修辞手法的阶段,不可能进一步泛化。可以说,随着这些体育术语比喻用法的频繁使用,人们便直接采用喻体代替本体的借喻方式,这就加速了体育术语的语义泛化。

二、体育术语隐喻泛化的识别

随着体育术语比喻用法的频繁使用,其新鲜程度不断减弱,它带给人们的最初新奇感也在逐渐降低。由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个不同语义域之间的频繁互动,人们逐渐习惯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原来要转换成比喻的显明形式的心理过程就得以省略,其隐喻意义遂沉淀下来。不过,这时词语的隐喻意义的地位仍不稳固,尚不足以跟其原有意义相抗衡,人们看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它原来的专业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需要借助这些体育术语外在的形式标记或者内在的语义冲突,来识别在该话语中体育术语使用的是隐喻义而不是其原有专业意义。

(一)引号

在一定意义上说,引号是一种元语言符号。在书面语中,人们常常给处于隐喻泛化初始阶段的体育术语加上引号,表明这一词语使用的是其隐喻义,而不是其原有专业义。例如:

(7)封禁低俗账号能在一定程度上“短平快”地解决相关问题,但并不足以建立净化网络空间、纯洁网络文化的长效机制。(2018-11-07)

(8)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近日通报的2017年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省级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上千家重点监控企业中,共有132家企业被挂“红牌”和“黄牌”。(2018-11-18)

(9)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中国探月工程的“三级跳”。(2014-10-22)

例(7)~例(9)中的“短平快”“紅牌”“黄牌”“三级跳”都带有引号,表明在语境中使用的是隐喻意义,而非体育术语意义。

(二)语义冲突

就实质而言,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因此会涉及到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把这两个属于不同类属的概念通过某种句法手段并置或等同起来,往往会形成一种语义上的冲突。“所谓语义冲突,就是指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由于彼此接纳了不相容的语义特征而产生的矛盾冲突,逻辑学上称之为‘范畴错置。”[4] (P7)某些词语与体育术语分属不同的语义领域,正常情况下它们不能相互搭配组合,如果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就会造成语义冲突,也就预示着体育术语不能按它原来的意义去理解,而是产生了隐喻意义。

某些名词性的体育术语前面的修饰词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它所修饰的体育术语的意义已经转移到了一个另外的领域,从而构成了隐喻。例如:

(10)套餐价格战一轮轮打响,装修时间一步步缩短,消费者真的有点蒙了,到底价格底线在哪里?(2015-04-30)

(11)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来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现在更像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2018-03-26)

(12)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 2018-07-31)

在上述用例中,“价格底线”“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谣言的二传手”中的“底线”“平衡木”和“二传手”,都是体育术语,它们与前面的修饰词语“价格”“效率与公平”“谣言”都属于不同的语义领域。两者组合在一起,便会造成语义冲突,表明这些体育术语已经不能按它们的专业意义进行理解,而是使用了隐喻义。

通常情况下,动词性的体育术语构成动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指的是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5](P62)。动词性体育术语与所搭配的名词发生语义上的冲突,也表明隐喻的发生。例如:

(13)随着年底楼市冲刺,竞争日益激烈,特价促销不断,同时由于目前房价仍然相对较高,首付压力大,房企为降低刚需入市门槛,通过“低首付”手段促销,吸引购房者。(2018-11-25)

(14)在“金九银十”成色不足的市场环境下,不少开发商或将“以价换量”冲刺全年业绩。(2018-11-15)

(15)2015年以来,由于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爆发多起“毒跑道”事件,教育部在叫停了塑胶跑道的新建和维修的同时,牵头修订塑胶跑道新国标。(2018-11-21)

(16)在政府监管和用户投诉的双重压力下,红极一时的“不限量套餐”日前被三大运营商全面叫停。(2018-10-23)

在例(13)中,体育术语“冲刺”的主语是“楼市”;在例(14)中,“冲刺”的宾语是“全年业绩”。两者通常都是不能互相搭配的,此处搭配在一起,则表明使用的是泛化的隐喻义,即接近目标时作最大的努力。在例(15)中,体育术语“叫停”的宾语是“塑胶跑道的新建和维修”;在例(16)中,“叫停”的主语是“不限量套餐”。它们都与体育无关,一般不能搭配,显然这里使用的是泛化的隐喻义,即停止某种活动或行为。

语义冲突虽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的确是我们确定体育术语隐喻性泛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信号。隐喻意义的理解正是通过这一表面的语义冲突而寻找冲突双方所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其隐喻意义的。

三、体育术语隐喻泛化的完成

由于人们的反复使用,体育术语的隐喻语义得到进一步泛化,于是其地位就更加突出,与原有意义基本旗鼓相当,甚至超过原有意义,而原来专业意义的影响也相应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隐喻义已经成为体育术语一个新的义项,与其原义相并列。当人们看到某个体育术语时,可能会同时想到其专业意义和隐喻义,然后再根据语境判断到底是专业意义还是隐喻义。这时,体育术语的隐喻意义就可以不需要用特定的标记予以提示,因此,人们在使用这些术语时,一般不再使用引号等标记了。可以说,此时的体育术语已完成了语义的泛化。例如:

(17)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会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和“影响因子”,为了发文章而去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不愿做那些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课题。(2018-11-23)

(18)编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职业。说他独特,就是因为编辑不是简单的文字清道夫和文化的二传手,那些有定力、有人生大格局的编辑,应是在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的推手。(2018-11-05)

(19)为此,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曾发文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并提醒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树立正确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2018-12-04)

例(17)~例(19)中的体育术语“短平快”“二传手”“叫停”,都已经不用引号来提示其隐喻用法了,因为它们已经泛化出隐喻义,成为体育术语新的义项。在上述例句的具体语境中,人们的头脑里通常不会出现比喻的概念,也不会再依据它们的原义来理解,而是更倾向于按照它们的隐喻义来把握。因此,毋须给这些词语加上引号以示与原义相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一些体育术语已经完成了语义的泛化,但由于泛化的时间不是很长,它们的隐喻义的使用频率跟原来专业意义的使用频率可能不相上下,因此,其隐喻义还不能成为体育术语的核心意义,于是这些体育术语隐喻义的引号标记仍未完全脱落。在同一时期的媒体中,同样的词语,有的加有引号,有的则没有加引号。比如,体育术语“短平快” “二传手”在下列用例中仍带有引号标记:

(20)另一方面,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脫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2018-12-05)

(21)有人以为靠指尖上的浅阅读就可以尽知天下事,到头来不过是短消息的“传声筒”、别人观点的“二传手”,就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2018-05-06)

体育术语的原义一般只用在体育领域,能跟其组合的词语比较有限;由其泛化出来的隐喻义则不再局限于体育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并且能与其组合的词语范围要比原义大得多。如“冲刺”原指跑步、滑冰、游泳等体育竞赛中临近终点时全力向前冲,仅在体育领域中使用;泛化之后,则使用领域广泛,跟其组合的词语众多。例如:

(22)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尤须厚植为民情怀,砥砺实干精神,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9-12-26)

(23)记者近期在多地调查发现,不少房企出于冲刺业绩和融资成本压力,正陆续申领预售证,大量新盘集中入市,价格基本较年初计划售价打了八折。(2018-12-18)

(24)考研机构的专家名师也在最后时刻为考生送上冲刺的“宝典”。 (2018-12-15)

(25)答辩后,导师们给我创造条件,希望我留下来继续向更高的学术高峰冲刺。(2018-11-29)

上述用例中的“冲刺”分别用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种领域,跟其组合的词语也是各领域的各类词语。这样一来,它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组合范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缩小自己的内涵,词语原有的语义特征在词语新的组合过程中不断地磨损,最后就只剩下最主要的语义特征,于是越来越多的对象就被纳入到它的指谓范围之内。

通过人们的隐喻思维,体育术语从原来的体育领域泛化到其他领域,其隐喻泛化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从开始的比喻到隐喻泛化的识别再到最后的完成。比喻阶段是体育术语语义泛化的最初阶段,这时它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类型上,都和一般的比喻没有差别。随着体育术语比喻用法的频繁使用,其语义出现泛化,并逐渐获得新的隐喻意义。为了显示体育术语在话语中使用的是泛化之后的隐喻意义而不是原有的专业意义,书面形式上的引号和内在的语义冲突便成了识别体育术语泛化的隐喻义的主要手段。随着体育术语语义进一步泛化,其隐喻意义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原义的影响则相应减弱。这时,隐喻义已经成为与原义并列的新义项,于是体育术语的隐喻意义不再需要书面上的引号来标记,体育术语语义的泛化也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 1997,(4).

[2]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刘大为.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李文莉.隐喻的无意识性:语义泛化与意象图式[J].修辞学习,2003,(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