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鑫
摘 要:立足于“互联网+”视角审视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其应然状态是学习主体之间互相尊重、学习内容丰富适切、学习环境内外联通。但反观现实,目前的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学习主体层面上的熟人圈层固化、学习内容上现代化知识与乡土知识的疏离、学习环境单一而又庞杂等。进一步探析发现,其缘由在于:乡村成人学习主体的观念固化、学习内容中对本土知识的忽视、学习环境上对乡土环境管理的陌生化等。基于此,探讨其具体的超越路径为:从外部构建整个乡村成人教育生态圈的良好环境;从内部促进机制变革,拓宽乡村成人的认知世界,融合乡村成人的学习内容,构建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最终促进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建设困境;归因分析
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融合,“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并将持续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在线学习机会,增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等。对于乡村成人教育而言,无疑将持续受之影响。例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就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1]。在此背景下,乡村成人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与“互联网+”有效融合,成为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当然,相关研究也已注意到了在互联网时代下促进乡村成人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成人教育现状与动向、现实问题和影响因素剖析上。如有研究梳理了从1949年至今关于乡村互联网的发展状况[2]。二是主要涉及“互联网+”与成人教育融合的重要性、适切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如有学者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下继续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三是集中在乡村成人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后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效用的研究上。如有研究基于“互联网+”下成人教育的现存问题,总结了政府管理方式层面与高校办学理念层面关于成人教育转型发展机制的论述[4]。已有研究为乡村成人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连续、深入发展确立了坚实基础,但却很少关注到如何立足于乡村本土、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去构建良好的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从而进一步借助于“互联网+”发展乡村成人教育。故此,本研究立足于“互联网+”视角,深入探讨构建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现实基础与合理路径。
一、“互联网+”视角下的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本质内涵在于“+”,而其“+”代表着添加和融合,体现的是新的理念、新的结构。这种理念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社会中相关行业联结起来,在新的领域中创造一种新的生态[5],体现出融合重构的思想,而这结构则指事物之间呈现一种相互流通、平等联结、融合共享的稳定状态。这样的理念与结构体现了“互联网+”具备联结一切、开放包容、重视生态等特点,它创造了物与人、物与物、人与服务等方面的联结,连续为各个节点(商业、家庭、交通工具)提供实时的大数据[6];它接納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使全球人民得到实时共享的交流,包容事物间的“和”与“不和”;它融合动态发展的技术,体现着技术的“生态观”[7],旨在打造“1+1>2”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8],形成事物彼此间相互连接的生态关系。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用“互联网+”这些特点与教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融合、汇通,使“互联网+”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具时效性的作用。
如今,“互联网+”成为成人教育学习的有力支撑,正如有学者指出,省域层面应借势“互联网+”,推进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区域联盟[9]。而对于乡村成人教育领域,“互联网+”的作用则更加明显,它的进入会使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等发生明显变化。如有研究通过对乡村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到本地乡民对电脑、华数电视播放等基本信息操作技能有强烈需求后,利用“互联网+”在乡村地区开展中老年电讯设备操作培训班的项目,并让成校制订培训方案及相关教学工作[10]。也就是说,“互联网+”能成为乡村成人教育中具体内容的有力支撑,如:表现在乡村主体上,能帮助人们实现彼此勾连,便捷共享信息,发挥其联结一切、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有效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内容,能优化整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现其充裕的教学资源与应用管理技术等优势;对乡土环境进行深入把握、有效联结,并通过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创新元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等,构建起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环境。[11]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改进成人生态学习模式,因而成为探究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的有效工具。
生态圈借鉴了生态学知识,代表着一种可循环、高效率、不易打破的功能体,各部分主体(人、事物、环境等)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成长,以促进彼此间平稳地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成人教育学习中也存在这样的生态圈,它包括学习主体与学习行为所处的乡村环境等要素,通过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学习个体与学习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让人们经过对知识的获得、顺应、创新、内化、平衡等过程以达到有效学习,从而让乡村成人教育在这个生态圈里生长、孕育。原本的乡土社会中,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格局上,成人主体之间的学习是处于一种“熟悉”的环境中[12],乡村成人教育生态圈的发育使其不再局限于自身所处的狭小圈子,促使其不同团体彼此之间进行深度的学习沟通,让不同的学习主体在汲取知识的同时生成新的知识,为所处的乡村环境提供新知识的养分,以促进乡村成人教育得以更好发展。因此,这也体现了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具有的稳定、有效、和谐、动态、可循环的深刻价值。
正是在此意义上,一方面,“互联网+”融入成人教育领域是不可逆转的,如当今成人要经常触及电脑、手机等新生信息产物;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互联网+”的视角去将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发展得更好,换言之,即乡村成人教育学习需要不断适应这一潮流,并与之不断融合。那么,如何去创造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适应整个生态系统的乡村成人教育生态圈便成了研究的焦点。基于此,要重构动态平稳、有效循环的乡村成人学习生态,就需要在“互联网+”视域下首先审视目前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建设的现实境遇。
二、“互联网+”视域下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建设的困境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丰富,科学知识爆棚,因此,要把其优势融入到乡村成人教育生态圈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但反观现实,学习生态圈的合理建立还有多重阻隔,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寻滞碍乡村成人教育生态圈建立的内外部诸多因素,解决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才能更好地建构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
(一)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主体层面:熟人圈层固化,抵制新生事物
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主体包含以传统乡村士绅、村长所代表的乡村知识教育者以及成人乡民等受教育者。由于广大农民严重欠缺接受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机会[13],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熟人间的相互传授,因此这些人显示出主体层面的一个特征:熟人圈层。熟人圈层导致了学习主体认知固化和乡村士绅控制知识权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学习主体认知固化。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所有东西对于他们而言都差不多是了然于胸,而一旦出现他们无法理解的新技术,就会认为自身无法适应新的时代,产生一种“与其不会用,宁可不接触”的固化思想,进而逐步屏蔽掉这些新生事物。此外,学习主体学不会新事物会产生害羞感。乡村本土社会空间狭小,彼此身心间隔相距不远,在熟人圈层里很易被人察觉自身学不会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因此不愿接受新事物以至于产生抵制、陌生的情绪。
另一方面,乡村士绅阶层掌握着知识的基础。在乡土社会里,人们会信服有威望的村长或真正能为其解决问题的士绅知识分子。然而,其中的问题在于:(1)乡村士绅本身缺乏新思想、新观念,故而会影响与其有关的一系列人群。(2)学习生态圈往往没有把乡村士绅知识分子纳入进去,他们起不到带头羊的作用,无法形成聚居效应,那么与其联系的其他乡村成人也会拒绝新思想。这两方面的问题会共同导致乡村学习主体抵制新生事物,因此,代表着新生事物的“互联网+”下的学习生态模式自然就遭到了抵制。
(二)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内容层面:现代化知识与乡土知识的疏离
毋庸置疑,构建学习生态圈必然会利用“互联网+”去学习现代化内容,但生态圈的学习内容还存在两方面缺陷。
一方面是现代化知识对于乡土知识的偏离。偏离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知识或乡土知识是错的,而在于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现代化知识审视高深学问在现代社会的变化,探寻其机理[14],传授的是如何用现代技术去发展乡村成人农业,提高乡村效益的知识;而乡土知识是乡土社区基于智力活动与生产方式总结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与实践经验[15],它具备乡土性、地方性的特色,更是一种合理性的存在。因此,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内容没有融入乡村成人所属的乡土知识,就会使乡村成人学习感到吃力,进而二者就会产生偏离,形成一种张力。此外,在“互联网+”视域下乡土成人接触到这些科学知识,如果这些现代化知识与实际应用并没有契合,加之他们不理解现代化知识背后的道理,就会使乡村学习主體更加不相信现代化内容,这种张力会更大,进而造成学习主体对新事物产生质疑甚至排斥感。
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内容对乡土知识的压制。压制是因现代科学技术造成的乡村成人原有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内容的“无用”。但是,乡村成人学习主体存在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已然固化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他们已经用这种观念生活了很久,如果直接推翻原有的乡土知识经验,代之以科学技术等现代化知识进入乡村视野,会使学习主体无法快速适应。此外,如果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尊重乡村成人原有的生活价值观,那么会使其认为自身原有知识是无用的,尤其在被他人发觉自身知识是陈旧时,即便是他们愿意学习新内容,也会认为那些自身知识是无价值的。
(三)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建设环境:单一而又庞杂
目前,构建乡村成人学习生态圈面临着环境单一而又复杂的问题。首先,这种单一体现在物理环境上。乡村成人教育所进行的物理环境较为老旧,表现形式为村镇空间结构简单、乡村地域系统和等级体系单一[16]。如果我们把新技术注入进去,那将会改变这单一的环境,从空间上讲会引起乡村成人对新技术应用的不适应。对于他们来说,乡村环境通常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一旦要适应太过变动的场景,乡村成人教育就不易推行,他们会认为自身无法跟上时代,换句话说,就是很难把“互联网+”一步到位地推行到乡村成人教育中。如果把“互联网+”发展的最高阶段直接推到乡村,那么会使乡村成人感到变化太大,一方面虽会令其觉得新鲜,但另一方面更会使其感到落差,因此会导致乡村成人学习生态圈的建构不平衡。其次,庞杂表现在社会环境上,重点考虑的是乡村成人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远没有城市单一,其复杂性尤其表现在乡村社会的各种矛盾纠纷中,不单只是家庭或邻里矛盾,甚至还触及经济纠纷[17]。随着成人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引入,它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用单一去解决复杂,用线性模式处理复杂人际网络关系,肯定会存在问题。在乡村,成人学习主体考虑的因素不单是作为一个受教育者,还要考虑其裙带与同辈关系等。其中,对老者实施教育时,更要考虑其威望、乡村地位等,单纯通过“互联网+”实施到乡村成人教育中去,可能起不了太大作用。故而,在构建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时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当时的社会关系,做出符合乡村生活社会环境的状态模式与授课模式。
我们在审视整个生态圈内部因素时也不能忽视其外部因素,很多外部因素对整个乡村成人学习生态圈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如何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融合,如何与教育、扶贫部门的结合,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地加以关注。所以,对外我们要保持其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外部的适应性;对内要保持其丰富性和充实性,促进其内部机制变革。
三、“互联网+”视域下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建设困境的归因分析
在分析构建乡村成人学习生态圈的诸多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在“互联网+”视域下对乡村成人教育生态圈的建设困境进行归因分析,进而寻求对策,构建起良好的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
(一)乡村成人教育学习主体的观念固化
乡村成人教育学习主体抵制新生事物,其原因在于学习主体观念固化。固化的表现是不想接受新鲜事物,或者新事物接受起来缓慢而有困难;同时,在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中,乡村成人因能够稳定地维系自身生活,缺乏较强意愿再去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加之缺少内在学习动机,故而会加深其认知固化程度。此外,当乡村成人学习主体学不会新事物或学习速度有差异时,由于彼此之间身心间隔相距不远,很易被熟人察觉,彼此之间易相互产生妒忌感,继而会造成其抵制新生事物。正如有研究表明,社会距离影响妒忌,这对于密友和陌生人相差不远,但社会距离一般的熟人所引起的妒忌最强烈[18]。而“互联网+”能够帮助乡村成人不断认识、接纳新事物,为学习生态圈的构造创造条件,让现代化知识进入到乡村成人学习主体的视野,进而降低其接受新事物的难度。
(二)乡村成人教育对于本土知识内容的忽视
现代化知识与乡土知识疏离的实质是学习内容的断裂,而其断裂的原因在于学习内容中对乡土知识的忽视,对现代化知识的过于推崇。乡土知识面临着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分散破碎的小知识体系没有办法与主流现代化知识相抗衡,现代化知识进而会压制乡土知识,导致其知识系统遭遇崩溃;同时,一些本属于乡土文化开发的有价值的知识也由于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而逐渐淡化或消失了。“互联网+”不仅可以使其乡土知识与现代化知识元素实现沟通,而且还能很好地联合两种类型,为乡村成人学习生态圈的构造创设条件,实现内容多元化以及乡土和现代学习内容的融合。比如,在乡村耕田方面,不仅让它含有“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乡土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现代化技术与天气预报等,甚至有AI用于耕田种地介绍的技术支持,以此促进两者的融合。
(三)乡村成人教育管理对于本体环境的陌生化
学习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利用好环境,使各种环境产生了无序化,其原因是乡村成人教育对环境管理的陌生化,乡村治理的自主性不够。现代成人教育理念融入乡村后,没有很好地分析乡村所在的本体环境,不能使其物理与社会环境实现共生和共在。其中,物理环境中的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其设施建设跟不上现有的教育水平,缺乏让人产生受教育意识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中没有梳理好乡村成人之间庞杂的关系脉络,整理好血缘、邻居等交叉关系,缺失优良的乡土文化熏陶以及有效管理;与此同时,也没有兼顾两者环境的共生发展。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习生态圈创设出物理与人文环境共生共在的乡土文化,让这种乡土文化既继承目前还保留或是可能恢复的文化种子,并适当予以帮助,扩展其生存空间[19],同时又尊重原有乡村人际复杂关系,融入新鲜血液,保持开放姿态,丰富乡村文化,营造起稳定平衡的环境,从而实现学习生态圈的环境创设。
四、“互联网+”视域下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超越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视域下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实现必然要在现实情境的乡土实践中得以生成。无论对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界定与分析多么合理,都要在现实中借助具体详实的手段助力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有效达成。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对于其建设困境的突围。
(一)打造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外部环境
由于生态圈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构建生态圈时要针对其变化增强外部适应性。乡村成人既需要科学,也需要劳动,要将乡村成人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进行很好的融合,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把生态圈外部生态构建起来;要让乡村成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解决其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其利益最大化。其中,在设置上课环境时,要考虑到把乡村人际关系变得简单些,如不把两家有矛盾的乡村成人组织到一起学习,以便打造纯净的外部环境。同时,不仅通过“互联网+”传授乡村成人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让其关注到工作以外的其他问题,如工作对身体的损伤以及如何修养等。要利用“互联网+”融合科学、劳动和实际需要的有效方面,实现一种全方位教育,讓乡村成人真正活出有价值的生活。
同时,要加强教育部门与扶贫、农业、科技等部门的融合,针对乡村成人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偏低等现状,大胆创新,建立一个适合学习的空间体系。例如,在乡村设立新时代成人教育讲习所,把其打造成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所有设备齐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各级讲习所可以设置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或厂房工地等园地,利用“互联网+”将各部门所需的知识进行融合,向广大乡村成人开展授课活动,把讲习所办成乡村综合发展服务的基地,使乡土农民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从而增强外部生态适应性。
(二)深化乡村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的内部机制
1.从认识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拓宽乡村成人的认知世界。乡村成人世界是较为落后的,要想开化其固有思维,我们就要考虑到如何让乡村成人教育贴合其最大利益,这也是乡村成人学习的最大动机。因此,在构建学习生态圈时需要提升其学习动机,利用“互联网+”使成人学习主体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农业带来的便利,开化其固有思维,让其意识到新时代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增产增收。在企业的乡村成人,重点在于使其利用“互联网+”进行产教融合,把提升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相融合,从而带给他们真正实用的技术,并逐渐适应这些新生事物。
2.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要融合乡村成人的学习内容。针对生态圈下现代化知识与乡土知识的偏离与压制问题,一方面,要让“互联网+”下的现代化知识与乡土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建立起“互联网+”下现代社会及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传播因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而富裕起来的事例。同时,为现代化知识在乡村的扩散建立起推广培训制度,让现代化知识进入到乡土成人的视野。另一方面,要让现代化知识尊重乡土知识。乡村成人教育需要尊重乡土社群及其传统知识要求,要以符合乡土经济特点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于乡村,而不能用现代化标准去决定乡村教育内容。如针对海边乡土渔民的教育内容,可以开发大规模螃蟹养殖技能培训项目,同时根据其职业环境特点,带给本地渔民不受潮或防晒的方法,适应其本土特色文化。
3.从环境角度上考虑,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由上可知,学习生态圈面临着环境单一而又庞杂性问题,对于单一我们要充实它,在乡村地区增添多种设施,如全民健身的游乐场,乡村巴士的候车厅等。要在进行乡村成人教育过程中融入安全、交通、环保等内容,将其教育的物质表现(优秀书籍、视频等)带到乡村;通过“互联网+”把乡村成人学习所欠缺的教育资源带到乡村,逐渐增强他们所需的安全等意识。此外,针对庞杂问题我们要尊重他们复杂的关系,在构建学习生态圈时迎合当时的社会关系,做出符合乡村成人教育认可的关系模式的授课方式,并针对不同的授课人群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相应调整。要使“互联网+”的技术与乡村社会环境融合到一起,再进行同化,以此适应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构建起良好的成人教育学习生态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20-01-12].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l
[2]马琳,李红艳.乡村互联网发展研究状况概述[J].新聞界,2011(6):78-81.
[3]张伟远,许玲,聂少君.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9(2):1-6.
[4]闫治国.“互联网+”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机制与路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8(2):90-95.
[5]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2015-4-13)[2020-02-10] 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776.html.
[6]杰里米·里夫金.零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1.
[7]吴南中,黄治虎,曾靓,等.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教育”生态观及其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22-30.
[8]李光,栗晨.“互联网+”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范式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6(21):9-13.
[9]刘选,刘斌.试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变革思路[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4):22-28.
[10]汪国新,林晓,王关校,等.“三合一”农村成人教育综合体建设与运行[J].职教论坛,2015(30):42-48.
[1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
[13]郭海清.从农村成人教育视角看新型农民培育[J].农村经济,2010(2):110-113.
[14]鲍嵘.论大学知识现代性的四个面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5.
[15]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0-25.
[16]吴碧波,张协奎.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作用机理、基本要求及模式比较[J].农村经济,2019(6):57-65.
[17]蔡伟峰.让乡贤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J].人民论坛,2018(24):68-69.
[18]高群.性别、消费类型及社会距离对妒忌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30.
[19]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7-39.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