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2020-08-14 10:13刘效壮朱岱霖
职教通讯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五位一体劳动教育

刘效壮 朱岱霖

摘   要: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结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存在的理念缺位、实践错位和弱化等问题,提出构建以“志愿服务端正劳动价值观、劳动体验养成劳动习惯、勤工助学加强劳动实践锻炼、工学结合培育劳动技能、毕业实习取得工作岗位”为内容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并阐述了宏观层面国家要构建劳动教育法律体系,中观层面要加强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教育,微观层面要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与生产劳动有机融合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强调,离开劳动一个民族会走向灭亡。劳动是国家发展复兴、社会进步、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曲霞等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劳动教育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紧密相联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是指高职院校以劳动活动为核心,组织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劳动体验、勤工助学、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等途径端正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习惯、加强劳动实践锻炼、培育劳动技能、取得工作岗位的教育活动体系。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丰富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理论的需要

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研究还是一项新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现有相关研究主要从寝室、网络新媒体、后勤、图书馆等载体层面阐释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路径,未能从实践体系构建角度宏观设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劳动教育实践具有内容和形式双重属性,它既承载了劳动教育理论层面的知识,又是劳动教育具体实施的形式,是高校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提炼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策略,有助于丰富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理论。

(二)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實践,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品德教育,同时,培养其成为能劳动、爱劳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促进其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实现生理、心理和品德发展,使其成为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有担当的青年,积极成才就业,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敬业、精业、乐业、立业”职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强技能、高素质”、岗位胜任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之目的。

(四)借鉴先进经验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需要

教育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教育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发达国家劳动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宏观层面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微观层面达到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融合,为构建我国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提供了“模型”和理论借鉴。美、日、德、英、新等发达国家较早意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公民等多维度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20世纪下半期,美国以科学技术为纽带、为中介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国家与社区服务法》和《国家与国家服务信托法》的推动下,美国大学广泛开展服务学习[3];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以“培养关于社会所必需的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尊重劳动的态度,以及选择适应个性的就职能力”为任务;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双元制”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密切结合;英国提出,提高职业与劳动教育水平十分必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模式,在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交替中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理念缺位,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救亡图存”力量成为整个社会共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教育的主导内容,着重强调培育学生的实用性技术能力,劳动教育出现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促使高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导向更加凸显,“智育”水平成为评判高校办学能力和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劳动教育未被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弱化了对劳动教育的指导,导致从学生、高校到教育主管部门劳动教育理念均严重缺位,片面强调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各类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劳动理念的培育。同时,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造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崇尚快乐、崇尚分数、崇尚技能”的倾向,特别是有些学生长期沉迷于手机、电脑等智慧端,导致其劳动意识日趋淡薄,劳动价值观产生偏差,劳动意识日趋淡薄。

(二)劳动教育实践错位,导致学生劳动能力弱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经费迅速增加,促使高职院校校内仿真实训基地随之兴建,极大地便利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但是,虚拟教学场景以技能知识教授演练为核心,失去了现实场景中的工作劳动这一“载体”,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技术,但忘却了“劳动”这一具体承载活动。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劳动活动也逐步“功利化”,组织者注重活动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而非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效;学生考虑更多的是“第二课堂”学时以及自己的学分是否修满。例如,某校通过PU口袋校园(Pocket University)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组织者以能够招揽众多参与者为目标,对具体服务事项不加以培训说明,更缺乏管理引导,而参与活动的同学到了指定地点“打卡”签到,抱着手机挨到结束的现象。高职院校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均存在劳动教育实践严重错位问题,客观导致学生运用掌握技术技能从事具体劳动过程的能力明显弱化。

(三)劳动教育实践弱化,导致学生“五个后果”

1.价值理念失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不足,直接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劳动观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职业方向、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不积极主动,依赖思想严重,更有甚者为取得各类资助“弄虚作假”,以“不劳而获”为荣,觉得辛苦付出“可笑”等。

2.自身行为失范。学生上课穿拖鞋、吃餐食、玩手机等不良行为逐渐突出。据某调查显示,有46.16%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为1至4小时[4],刷屏“指尖活动”代替了操场运动,我行我素冲淡了规范意识,影响了校园风气。

3.环境卫生失控。学生寝室卫生治理成为高校共同的难题,“抓一下”好几天,检查结束恢复“原貌”成为常态。在全国各城市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政策的过程中,学生对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主动性不足,执行不到位。

4.综合素质失全。由于劳动锻炼缺失,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体质锻炼的积极性。据调查,大学生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超重比例还比较高[5]。同时,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进步、提升自我、吃苦耐劳、相互包容互助的道德品质养成明显放松,导致大学生在寝室、集体活动中矛盾增加。

5.就业能力失效。劳动教育弱化,导致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参加体力劳动。据新锦成研究院统计,2016年以来,每年均有近10%的高职毕业生未就业,本科生更是超过12%[6];2019年更是出现“慢就业”“不就业”现象。不少大学生因为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适应就业竞争。

三、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路径

针对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构建以“志愿服务端正劳动价值观、劳动体验养成劳动习惯、勤工助学加强劳动实践锻炼、工学结合培育劳动技能、毕业实习取得工作岗位”为具体内容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一)志愿服务端正劳动价值观

志愿服务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带动下,志愿服务从以奉献爱心为基本特征到越来越强调专业细分[7]。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依托专业社团、兴趣社团、团学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志愿者群体中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在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应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劳动观念的宣贯,让大学生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逐步树立起懂得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二)劳动体验养成劳动习惯

大学生劳动习惯缺失,内因是自身厌恶劳动、拒绝劳动,外因则主要是现代教育、家庭、社会缺少给大学生劳动体验的机会。在劳动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入更多的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从日常行为规范、寝室生活区域整理到教学区域秩序维护,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到实践检验,都需要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场景,提炼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在校内充分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促进其从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转变。

(三)勤工助学加强劳动实践锻炼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措施。2018年,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达279亿元,其中近30%用于支付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资[8]。勤工助学具备劳动付出、取得相应报酬等要素,上升到劳动价值层面,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并且在校内能够将“勤工助学+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此外,数字技术推动了信息化发展,为高职学生获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了便利。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具有校外勤工助學经历。合理引导高职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将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劳动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

(四)工学结合培育劳动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高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工学结合在强调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凸显以劳动付出为基础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操作是获得技能的前提之观念。高职院校、企业在采用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按照劳动教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积极开发定制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工学结合”形式,实现院校、企业、家庭、社区等多主体协同并进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五)毕业实习取得工作岗位

培养学生成功就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毕业实习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是取得合适工作的关键期,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是高职学生将劳动实践与具体工作进行融合的起点。高职院校在指导毕业生实习的过程中,应在强调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工作的内核是劳动,教育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生意义,满足人生需求,为其将来踏实工作上好最后一课。

四、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保障措施的构建

(一)宏观层面国家要构建劳动教育法律体系

劳动教育不能依赖于灌输和说教,高职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劳动活动去感悟、去体会、去总结,国家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育的必修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但是,现阶段劳动教育还未被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出台。因此,我国可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开展的相关实践,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试点,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层面的顶层设计。

(二)中观层面要加强社会、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联动,营造倡导、尊重、认同劳动的氛围。社会要加大对工匠精神、劳动模范、基层劳动者的宣传,引导社会大众形成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同等尊重;家庭教育要避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包办,教育引导子女从自身日常生活劳动开始,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加强其劳动实践锻炼,从而形成劳动习惯;高职院校要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结合各类实践活动形式,将理论层面的劳动教育引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切实补好大学前劳动教育“落下的课程”,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微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与生产劳动要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要千方百计密切学生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关系。高职院校要在改变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课程与具体劳动的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挖掘专业理论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具体抓手,保持教师、学生、课程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实现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要注意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的特性、群体特点、各阶段特征,构建志愿服务端正劳动價值观、劳动体验养成劳动习惯、勤工助学加强劳动实践锻炼、工学结合培育劳动技能、毕业实习取得工作岗位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最终可实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10]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2]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李克强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EB/OL].(2018-09-10)[2020-03-10].http://www.moe. 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3]谷贤林.美国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18(21):77-80.

[4]左晓利,黄红莹,孟祥毅.安阳市大专院校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9(10):1428-1432.

[5]马忠颖.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8,17(12):20-23.

[6]新锦成研究院.重磅!2019年大学生就业质量前瞻!资本寒冬使就业难度攀升[J].锦成说,2019,B刊(29):6-13.

[7]李芳.志愿服务新廓形[J].中国社会工作,2019(7):17.

[8]李欣瑶.教育部在我省召开学生资助工作新闻发布会[N]. 甘肃日报,2019-07-1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EB/OL]. (2019-01-17)[2020-01-09].http://www.chinalaw.gov.cn/Department/content/2019-01/17/592_227076.html.

[10]杨承志.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筑牢立德树人基石[N].人民政协报,2019-05-08(10).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五位一体劳动教育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