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二次骨折;内固定术;自体植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13-02
虽临床治疗骨折方法多彩多样,内固定术亦是日益成熟,但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状况依旧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相关资料显示,骨折术后不愈合多与患者自身与现代医学对骨折认知不足等有关,因此医务人员需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准确把握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以便降低或避免骨折不愈合状况发生[1]。本院对25例术后二次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下面就具体内容做回顾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选择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固定时间段本院接诊的25例术后二次骨折患者实施研究。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并同意;经临床诊断满足股骨干二次骨折标准。排除标准:非自愿参与研究;其他骨折类型。25例男女比重15:10;年龄临界值18岁、58岁,均龄(35.9±10.6)岁。手术类型:加压钢板内固定术13例、髓内针固定术12例。
1.2 方法
对25例二次骨折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13例接受加压钢板固定术,11例接受髓内针固定术,全部取自体骨髓腔内及外植骨,剩余1例通过清除受染病灶后于Ⅱ期实施固定。手术中尽可能不要触及骨膜,对骨折端软组织亦或是疤痕处实施清理,咬除硬化端,强化内固定。术毕后嘱患者定期入院行X线片复查,同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展开功能训练,如若有持续性骨痂途径骨折端提示可在拐杖等工具辅助下进行行走,以此促进骨愈合,增强骨折端应力。于术后3个月摘除近侧一端锁钉,使静态应力转化为动态应力促使骨愈合[2]。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实施一年随访,随访期间针对骨折未愈合患者相关情况予以详细记录,主要有年龄、骨折原因、固定方式及复位效果等。统计分析骨折状况及未愈合影响因素。
1.4 效果评定
治疗后躯体局部未见压痛、异常,并且骨痂和皮质骨融合较好,可负重活动为优;治疗后躯体局部未见压痛、异常,骨线未消失,负重活动基本正常为良;为满足上述指标为差。
2.1 治疗效果
随访一年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25例患者优良率达到92%,髂骨供骨区未见明显不适,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状况分析(n;%)
2.2 骨折愈合时间
通过X线片检查,患者骨愈合时间6~11个月,愈合平均时间7.2个月。
本次研究发现股骨干骨折术后二次骨折原因包括下面几点:①术后操作不当。在使用X线片实施检查时亦或是二次采取手术治疗时导致术后失败的原因在于骨折一端置入软组织,引起疤痕亦或是瘢痕粘连;加压钢板或螺钉规格有误,性能较差;钢板固定位于骨折处前方,使术后内固定材料发生异常,无法有效固定,导致手术失败;髓内针选用不当,硬度过强,弱化成骨骨端应力;手术过程中对骨膜与肌肉造成一定损伤导致骨折未能愈合。②患者自身因素。部分患者体质较差,缺乏营养供应,致使骨折不愈合[3]。
针对上述原因临床医务人员需制定更为优质和安全的手术室方法,避免二次骨折发生。首先,术前做好充足准备,对患者骨折具体状况实施综合评估,合理选用内固定材料。倘若选用钢板内固定其钢板直径应为固定骨直径4.5倍,并且骨折端螺钉数目不低于4枚。其次,因股骨干自身生理特征较为特殊,承载力较强,所以在承载符负荷损耗模式中典型表现是变形、弯曲,结合承载力判断与前外侧相比,后外侧固定效果明显较优。同时依据骨皮质供血状况,钢板血供时间较为长久,髓内针较短,可促进骨折愈合,由此可见,相比较钢板,髓内针固定术在股骨干骨折后二次骨折诊治中效果更优。植骨在骨折诊治中作用重大,尤其是在粉碎性骨折及骨缺损骨折中,通过自体植骨术,可显著促进骨头愈合。此外,术后需指导患者实施功能训练,根据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稳定程度等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同时将功能训练方案和下地行走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4]。本次研究中,25例二次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优良率达到92%,并且患者平均骨愈合时间7.2个月。
综上所述,对股骨干骨折术后二次骨折采取内固定术结合自体植骨效果理想,可加速骨折愈合,可行性较高,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黄雷, 杨胜松, 滕星等. 外固定架临时加压交锁髓内针再次锁定治疗交锁髓内针动力化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J]. 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1):17-22.
范朝铭, 王劲乐, 孙栋等. 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临床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5):587-589.
魏俊强, 金宇, 闫石等. 不同体位髓内钉治疗肥胖患者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2):275-277.
赵丽, 赵胜军, 刘会玲等. 超声引导下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 44(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