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妍婷 陶弢
摘 要:深化促进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使命,积极组织开展服务未成年人的阅读普及活动,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在信息化、智能化和互动化的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打造专门服务于未成年人的阅读平台,针对未成年人提供个性化的阅读资源。本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未成年阅读推广工作现状,强调通过公共图书馆创新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服务新思路、新做法,帮助未成年人在一系列信息化阅读中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是广泛、深入、交流、共享的阅读。分享已经成为阅读的纽带,打造可供未成年人实时、高效、趣味化的阅读分享平台,有助于优化未成年人的阅读体验,提高未成年人的阅读积极性。建设强有力的阅读平台不仅服务符合未成年人的阅读需要,更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影响力,形成未成年人热爱阅读的氛围。本文主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的阅读推广服务,找出借助互联网建设未成年人阅读平台的有效策略方法。提高未成年人阅读的整体质量。
1 未成年人阅读平台的建设价值
未成年阅读推广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当前阅读方式多样,阅读渠道多元,未成年人阅读兴趣广泛的时期,如何有效引导未成年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未成年人阅读活动的兴趣,给未成年人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料,这已经成为普及全民阅读任务的重要使命和工作目标。
1.1 提高未成年人的閱读意识
基于互联网打造未成年人的阅读平台,可以扩大图书资源的供给范围,拓宽未成年人阅读的渠道,组织开展适合未成年人心态的阅读活动。当前,未成年人普遍对公共图书馆存在刻板、严肃、门庭森严的印象。图书馆为了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读者走进图书馆,提高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群众中的影响力,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图书服务品牌,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读者氛围,做到公共图书馆随时向未成年人敞开,切实根据青少年读者的时间需要进行图书资源供给。阅读平台实现了未成年读者与图书馆保持紧密联系的目标,可以在互联网给未成年人提供多种阅读机会,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公共图书馆组织的公益事业,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使命感。通过阅读平台可以满足未成年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有助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成年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日益丰富、多样、具体、实践的阅读线上活动可以让未成年人读者充分的接触祖国的文化、历史、艺术等等,这对于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1.2 建立个性化阅读参与氛围
未成年人年龄跨度较大,阅读需求多样,阅读量相对较大,未成年人有充分的时间从事阅读活动。但是,可供未成年人阅读的优质资源有限,未成年人的阅读能力普遍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专业的阅读指导服务。搭建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平台,可以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主动走进图书馆。图书馆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有助于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生机勃勃、和谐优雅、健康向上的阅读环境, 有助于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还可以由图书馆的专门馆员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活动给予指导,形成人性化的阅读供给渠道,提高了阅读服务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达到了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的服务目标。未成年人普遍对阅读认识不深入,阅读以浅层次阅读为主,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优化未成年阅读的氛围,基于良好的趣味性场景或导读达到吸引未成年人读者注意力和主动性的目标。
2 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现状
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高度的重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的推广活动,但未成年人走进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时间不多。一方面传统的阅读模式耗时费力,另一方未成年人自主阅读的时间较短,未成年人普遍的缺乏充分的时间参与阅读活动。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倡导利用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同时,更注重借助互联网提高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的效率,达到全面提高阅读推广水平目标。
2.1 传统阅读推广
针对未成年人的传统型阅读推广活动以图书展架、好书推荐栏、好书排行榜等方式进行广泛图书推荐,这种图书推广的受众范围较小,图书推广的方式较为普遍。为了提高新书的影响力常常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好书报告会、好书征文、演讲、报告等活动。公共图书馆常常在学校期末组织开展一系列暑期图书推广活动,或者通过电视媒体号召未成年人员在假期主动走进图书馆。我国还通过设置少年儿童阅读年、读书月、读者日等活动达到进行读者活动推荐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兴起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主题丛书的读书推荐等活动项目。
2.2 互联网阅读推广
传统的读书推广与互联网阅读推广结合已经成为读书推广的重要方式,通过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可以拓展读书推广指导的有效性,实现实时、多元、特色和个性化图书资源的广泛供给。通过整合特色资源或者尝试开展线上读书推广,有助于促进阅读推广活动模式的转变,实现读书推广的不断转型升级,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方式可以达到有效吸引未成年人读者的目标。读者可以随时的登录网站、公众号或者微博等了解新书资源。线上推广的方式还扩大了线下推广的影响力,有助于组织读者积极投入线下推广活动当中。互联网阅读推广强调加强大数据与云存在技术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推广工作的效率。
2.3 阅读推广的问题
未成年人往往需要在家长的陪同才能走出家门来到图书馆,而且未成年人往往有较大的学习任务压力,很多未成年人无暇到公共图书馆进行广泛的趣味性阅读。家长与教师虽然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但是未成年人往往缺少各种阅读资源。虽然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广泛的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的宣传活动,但是很多阅读推广宣传活动的特色不明显,不能展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价值,不能调动未成年人参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活动趣味性和主动性。而且,公共图书馆不能与未成年读者保持长期紧密互动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新时期公共图书馆还缺乏专业的阅读推广平台,解决好线上阅读推广与线下阅读推广不同步的问题,同时解决公共图书馆单一开展阅读推广的弊端,强调构建完善的阅读推广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未成年人的积极的投入阅读推广实践。
3 未成年人阅读平台建设思路
在互联网时代应当抓住传统阅读平台与现代阅读平台结合的阅读推广方式,重点提高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积极打造优质的数字资源平台,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活动质量,促进未成年人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的阅读,提高阅读的整体质量水平,满足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要。
3.1 打造优质数字资源平台
未成年人阅读平台的建设有特殊性,在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同步发展的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推广应当实现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兼容。强调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优势互动,这样才能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给未成年人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首先,实现电子阅读平台的多元化开发,强调开通微博、微信、网站、APP等多种电子平台,基于各种电子平台方便的提供各种图书馆资源。其次,实现线上与线下阅读活动互动,重点通过线上推广引导未成年人读者走进图书馆,强调开发特色化、个性化的线下阅读资源供给服务,切实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运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未成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了解未成年读者的阅读数据信息,设置未成年读者的网络阅读时间,并且根据未成年读者的年龄限制具体的阅读资源供给。为了实现阅读资源的有效供给,还要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的有效平台,通过阅读打卡、阅读积分或者撰寫书评的方式推荐好书,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更好的回归阅读。
3.2 发挥社交媒体重要作用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可以进一步扩大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实现品牌优质图书阅读推广活动的蓬勃开展。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可以运用现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未成年读者普遍接受和习惯的方式进行书评互动,通过群社交、网站直播、句人微博等方式吸引未成年读者的注意。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线上讨论、讲座、故事会等达到吸引未成年人读者的效果。目前网络直接阅读推广交流得到普遍的响应,直播结束后可以通过视频回放方式对更多未成年读者进行引导,这些品牌活动均有助于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促进未成年读者积极与公共图书馆保持互动,既扩大了读者的增长量,同时有助于提升未成年人阅读宣传效果。只有加大网络互动的力度,通过互联网给予读者深入影响,才能体现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与价值。
3.3 发挥图书馆纽带作用
公共图书馆应当形成完善的图书流转机制,强调满足未成年读者就近在学校、社区、家庭阅读的需要。因此,公共图书馆力的完善社区图书流转机制,实现社区图书站向未成年人积极免费开放,搭建青少年读者漂流机制,实现学校、社区与公共图书馆建立紧密的服务联系机制,做到部分优质图书资源在校园流转,满足未成年读者的借助习惯需要,针对性的给不同未成年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应当连接出版方,作者搭建互联网阅读共享平台,通过微信号向未成年读者提供精准阅读信息,以线上导读的方式激发未成年人读者的兴趣。及时的收集未成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阅读资源流转的基本情况,把未成年读者的阅读需要反馈给出版社和作者,由此促进出版社加大同类优质图书资源的出版力度,从而推动未成年图书资源供给体系的优化运转,达到促进未成年阅读升级的目标。
4 结论
互联网环境下应当打造更加优质的专门服务于未成年人阅读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平台,强调转变针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方式,创新阅读服务供给形式,强调在移动智能平台保持与未成年读者的紧密联系,发挥公共图书馆阅读平台在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激发未成年读者阅读兴趣,促进未成年人读者主动走进图书馆的作用,在一系列的互动交流上培养未成年读者终身阅读意识。
参考文献
[1]何蕾.利用网络直播进行阅读推广的案例研究——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7,39(05):17-22.
[2]杨翠萍.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年02期.
[3]富琳.国民阅读的困境及其拯救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