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3评分结合FIB、D-二聚体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的实用价值分析

2020-08-13 09:13邹锦秀
吉林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危组二聚体颈动脉

邹锦秀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该病是引起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此临床中提倡早期诊断与干预[1]。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很多的医院将TIA患者纳入普通的病患诊治中,将该疾病作为门诊而不特别注意,同时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此就导致多数的TIA患者常会进展为脑卒中,此时患者死亡率就会增加,为此早期选择合适评估系统非常关键[2]。ABCD2评分是目前常用的TIA危险评估工具,可有效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但单一应用该预测方式的临床阳性率、特异度有待提高[3]。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改变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应用ABCD3联合FIB、D-二聚体预测TIA早期卒中风险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98例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51~76岁,平均(62.5±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卒中协会制定的TIA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 d内与急诊科就诊[4];②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低血糖、局灶性癫痫及良性发作性眩晕患者;②经CT、MRI检查确诊为疾病脑卒中的患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

1.2脑卒中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主要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进展为早期脑卒中的患者经CT、MRI检查发现同临床症状相符,且均为新发脑卒中病灶;以发病的第7天作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线[5]。

1.3方法:所有的患者均采用ABCD3评分、FIB检测及D-二聚体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3.1ABCD3评分:①A为年龄,若年龄在60岁以下为0分,60岁及以上为1分;②B为血压,TIA疾病发作后首次检测收缩压水平≥140 mm Hg(1 mm Hg=0.133 3 kPa)或者舒张压≥90 mm Hg为1分;③C为临床症状,若肢体活动力量不足则评分为2分,出现言语障碍然而不伴肢体功能障碍为1分,出现其他的临床表现为0分;④D为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若症状持续时间在10 min以内为0分,时间在10~59 min为1分,时间≥60 min为2分;⑤合并糖尿病病史为1分;⑥至少发生2次以上的TIA分值为2分;⑦同侧颈动脉管径狭窄,同时狭窄程度≥50%分值为2分;⑧DWI检查结果显示出异常的高信号则分值为2分。将以上评分相加,若最终的评分分值为0~3分为低危组;4~7分为中危组;8~13分为高危组。

1.3.2FIB检测:采集患者4 ml的空腹静脉血液,将血液加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经离心后分离出血清。使用全自动血凝仪凝血酶比浊法进行检测,血清中正常的FIB指标水平为:2~4 g/L。

1.3.3D-二聚体检测:采集血液,离心分离血清后使用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检测。正常人群指标参考值<0.5 mg/L。

1.4观察指标:观察TIA后7 d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情况进行分组,分成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脑卒中的诊断需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同时又有CT、MRI影像学复查标准。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2 结果

2.1TIA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同脑卒中发生的关系:在血清FIB与D-二聚体两项指标水平上,脑卒中组要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非脑卒中组患者血清各检测指标比较

2.2ABCD3评分结果:TIA患者中,三组在脑卒中的发生率上逐渐提高,ABCD3评分:低危组(0~3分):TIA 14例,无脑卒中发生;中危组(4~7分):TIA 62例,脑卒中5例(8.06);高危组(8~13分):TIA 22例,脑卒中9例(40.91)。

2.3ABCD3评分中各项危险因素同TIA后脑卒中发生关系:ABCD3评分各因素结果显示,临床症状持续时间≥10 min、同侧颈动脉狭窄以及DMI检测发现异常高信号的患者更容易进展成为脑卒中,以上三组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ABCD3评分项目与TIA后早期脑卒中的联系(例,n=98)

3 讨论

卒中是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卒中发生过程中,TIA患者并发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为此,针对TIA患者,早期预测卒中发生也成为临床中关注的重点[6]。

对TIA患者并发卒中的预测,常用ABCD3评分,该评分系统是由ABCD2评分改良而成,早期评分中增加了DWI异常信号、颈动脉狭窄组成内容,这样可帮助医师更好的预测TIA早期卒中风险,然而单一使用这种评分方式却难以取得良好的卒中预测效果[7]。相关研究表明,在TIA发生卒中的患者中,FIB、D-二聚体常处在较高的水平,FIB是凝血反应的关键因子,可影响血液黏度,参与凝血过程,在TIA患者中,FIB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迁移,故在动脉硬化早期发挥作用,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引起脑卒中发生[8]。D-二聚体为临床提示高凝、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该指标若异常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当血中水平增高可析出接近并促发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此同时检测FIB、D-二聚体对TIA后卒中有一定价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在FIB、D-二聚体两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发生情况上,TIA高危组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明显增加,而在TIA后卒中风险上,症状持续时间、同侧颈动脉狭窄及DWI高信号为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临床中采用ABCD3联合FIB、D-二聚体诊断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价值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危组二聚体颈动脉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弹性成像与磁共振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