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常用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通过将静脉血引流至体外并在氧合器氧合后输回,可支持心肺功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是一种床旁血液滤过技术,能够持续 24 h进行连续体外血液净化[1]。两者均是ICU危重患者抢救的常用手段,但由于其操作复杂,护理风险较高,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干预。本文将对ICU危重患者进行ECMO、CRRT联合抢救,并分析其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到我院ICU抢救的40例危重症患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女11例,男9例,年龄22-68岁,平均(46.07±11.38)岁。对照组20例,女性12例,男8例,年龄24-67岁,平均(45.98±10.76)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ECMO、CRRT联合抢救,抢救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1)管道护理:ECMO管道较粗且较长,应采取绳结法将管道妥善固定,帮助变换体位时,应捋顺各管道,检查管道固定情况,对股动脉、股静脉置管应安排专人看护,适当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确保氧合器各管道连接处连接紧密,避免管道脱落、扭曲,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禁止在ECMO管路上进行输血、输液操作;进行采血时应坚持无菌操作,注意手部卫生,预防空气栓塞;对氧合器前后压力进行监测,压力异常时应检查是否有血凝块,必要时应更换氧合器。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进行心电图、体温、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监测,使用变温水箱调节患者体温,避免温度过高增加耗氧或过低发生凝血;当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及时提高氧流量。
(3)尿量监测:对患者尿量进行监测,了解肾血流灌注情况及体液平衡情况,成人尿量应维持在0.5 mL/(kg·h)以上。
(4)出凝血指标监测:对出凝血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进行监测。
(5)CRRT 监测及护理:使用多功能监测仪进行体征监测,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对电解质、血气变化等指标进行监测,预防低血糖、低血钾出现;维持血路管道通畅,避免管道脱落、扭曲、挤压;预防空气栓塞,合理应用抗凝技术,密切观察抗凝效果,避免CRRT治疗失败。
(6)并发症护理:对下肢缺血、出血、栓塞、感染等常见并发症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7)心理护理: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对患者进行安抚、鼓励,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1.3 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低体温、肺部感染、凝血、下肢缺血等[2]。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低体温、肺部感染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均使用(%)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5%,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据相关报道显示[3],ECMO抢救后36 % ~50%的患者需要联合CRRT治疗,其中,ECMO可有效缓解组织间隙水肿,控制脱水速度,减小血压波动,能够为患者进行心肺支持。CRRT可将血液中的毒性物质进行持续滤过,从而改善患者肾功能,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在抢救期间对临床护理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技术及理论,提高其护理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患者。以往有研究显示[4],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护理服务满意度,改善肾功能、血气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40%,差异明显(P<0.05),提示加强护理干预可预防并发症发生,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进行护理时,应做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监测,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血及血栓形成,改善机体低氧状态,确保 ECMO、CRRT平稳进入支持阶段。同时,应做好ECMO、CRRT管路管理,维持管路通畅,观察氧合器及滤器颜色,确保各管路接头连接紧密,管路无异常振动,严格控制氧合器的前后压力。此外,还应做好并发症观察及预防,例如空气栓塞、神经系统、出血、血栓等,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处理[5]。
综上所述,在ECMO、CRRT联合抢救期间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