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冠状病变及年龄段心肌梗死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差异比较及其临床参考价值

2020-08-12 13:27武庆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武庆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冠状病变及年龄段心肌梗死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期为临床确立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诊的8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综合分析不同冠状病变及年龄段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83例发生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占比逐渐降低,三支病变的占比逐渐升高,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增加趋势,复杂或恶性心律失常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房性心律失常三支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P<0.0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单支病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诊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为临床确立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不同冠状病变;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132-02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类型,主要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供血障碍使局部心肌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凋亡、坏死,进而引发休克、胸痛等一系列症状,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是心肌梗死诊断及判断病情的有效手段[1]。动态心电图可连续采集患者24h内的睡眠、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活动信息,不但具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创的特点,且能记录更长的时间,全面采集患者的心电信息及日常生活中心肌梗死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程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也是目前临床诊断及评估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对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诊的8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冠状病变及年龄段心肌梗死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接诊的8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6.37±3.58)岁;体质量53~82kg,平均体质量(64.58±6.32)kg;合并症:高血压62例,糖尿病35例,高脂血症31例,脑卒中28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伴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或对等症状持续时间在0.5h以上,符合《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心肌梗死相关的诊断标准[3],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风湿性疾病、瓣膜性心脏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预激综合征及不愿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择Uniqfd20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荷兰飞利浦)常规在左冠状动脉投照6个体位,右冠状动脉投照2个体位,精确测量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重点确定主要病变部位。选择深圳理邦SE-2012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连续24h监测患者的心电变化,之后利用计算机分析系统给出诊断结果。

根据Lown法分级诊断室性早搏,3级以上即判定为复杂或恶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在30次/h以上即判定为频发室性早搏[4]。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心律失常发生情况;②分析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③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检验均采用SPSS19.0,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在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83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8.81%,其中房性心律失常73例(占87.95%),室性心律失常55例(占66.27%),室性早搏27例(占32.53%),频发室性早搏15例(占18.07%),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4例(占16.87%),心房纤颤8例(占9.64%),室性逸搏4例(占4.82%),RouT现象、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各1例(占1.20%)。

2.2  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占比逐渐降低,三支病变的占比逐渐升高,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增加趋势。见表1。

2.3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复杂或恶性心律失常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房性心律失常三支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P<0.05);频发室性早搏、复杂或恶性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单支病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患者常因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而导致不良预后。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PCI目前已成为心肌梗死的有效再灌注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对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及时行有效的PCI血运再通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5]。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诊断冠脉病变的金标准,其结果显示单支血管病变较为常见,但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混合者中结果显示多支病变较多。动态心动图可更加准确的发现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且有助于预防冠心病心源性猝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83例发生心律失常,提示心肌梗死患者均合并心率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占比逐渐降低,三支病变的占比逐渐升高,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增加趋势。究其原因,年龄越大,心肌细胞缺血修复能力越差,使得心肌坏死程度越高,梗死面积越大。复杂或恶性心律失常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房性心律失常三支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P<0.0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单支病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究其原因,多支病变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肌组织自律性变化明显,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预后差。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诊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为临床确立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丁敏侠,汤祥瑞,赵燕.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02):248-252.

[2]杨章丽,肖永祺,贾晓云,等.不同年龄段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3):3081-3083.

[3]卢利红,吴其明,宋毓青,等.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动态心电图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8):954-956.

[4]孙瑞聪,褚现明,于海初,等.不同性别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9,13(2):87-94.

[5]郭源水.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2):676-677.

猜你喜欢
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