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春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48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继而出现缺氧、缺血等状态,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坏死,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主要采用溶栓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及动脉溶栓,尤其是在发病2~6 h的超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可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挽救患者的生命。为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早期判断脑梗位置及大小,并及时开展救治工作尤为关键。目前,CT、MRI等技术可用于脑梗死的诊断中,但不同方法的诊断效果存在差异。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与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0~71岁,平均(45.25±6.3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12.0 h,平均(6.32±1.28)h;病灶位置:脑叶31例,基底节39例,小脑半球30例。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经手术最终确诊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等严重器官衰竭的患者;具有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首先,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CT进行常规平扫。参数设置:管电流300 mA,电压110 kV,扫描间隔5 mm,层厚2 mm,矩阵512×512,螺距1 mm。随后,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5T MRI扫描仪进行扫描,放置头颈部联合控阵线圈。参数设置:层厚5 mm,层距1.5 mm,应用视野(FOV) 230 mm;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e,T1WI)参数:回波时间(TE)7.8 ms,重复时间(TR)500 ms,矩阵256×256,2次采集,flip角90°;T2加权成像(T2WI)参数:TE 7 ms,TR 4 000 ms,矩阵448×336,4次采集,flip角150°;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参数:TE 109 ms,TR 900 ms,T12 500,矩阵256×256,1次采集,flip角150°;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参数:TE 84 ms,TR 2 900 ms,矩阵128×128,2次采集,取b值0、100、500。检查完成后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记录CT及MRI检查检出病灶的位置及大小,并分析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0.75表明一致性极好,0.40~0.75表明一致性较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检查病灶检出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83.00%(83/100),MRI检查病灶检出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3.00%(9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30)。CT检查与手术结果的一致较为理想(Kappa=0.743),MRI检查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881),见表1、2。
表1 CT诊断价值(例)
表2 MRI诊断价值(例)
CT检查的病灶直径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84.00%(84/100);MRI检查的病灶直径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4.00%(9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7,P=0.024)。CT检查直径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745),MRI检查直径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905),见表3、4。
表3 CT检查病灶大小
表4 MRI检查病灶大小
脑梗死的病因与血栓形成、血管炎症、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因局部脑血管狭窄、闭塞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患者常伴有言语障碍、半身不遂、昏迷等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3]。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接受治疗,积极疏通闭塞血管,可减轻神经系统损伤,增强预后[4]。因此,需采用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有效判断病灶位置及大小,为早期确诊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诊断脑梗死及病灶直径与手术结果符合率均较高,且MRI检查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极好,提示MRI与CT检查在脑梗死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但MRI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及位置,利于早期诊断病情。
CT检查是脑梗死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手段,是基于精确准直的X线束原理,对患者的组织器官采用连续的断面扫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可快速成像,且检查覆盖面积广,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同时检查费用低廉,患者接受度高[5]。但CT检查不利于检出微小病灶,不能准确判断病灶位置,检测结果易受占位效应弱、脑组织水肿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出率较低,不利于早期确诊病情。
MRI是通过激励机体中的氢质子形成磁共振成像,通过扫描序列的不断变化,全方位、多角度扫描,获取不同的扫描图像,能更加全面、直观地观察病灶位置,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6];此外,在MRI扫描中应用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可避免脂肪信号的影响,获取良好的T1加权像,可更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灶结构,有助于准确判断梗塞病灶的位置、数量及大小,减少漏诊及误诊现象;另一方面,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多存在脑水肿情况,梗塞部位水含量上升,而MRI对水高度敏感,不受病灶密度的影响,通过检测病变区的水含量,有利于早期准确发现病灶;且MRI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力,有助于检出微小病灶,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虽然MRI检查无放射性,安全性较高,但检查费用较高,不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且对于有金属置入物的患者禁忌。因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查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帮助其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增强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CT与MRI诊断脑梗死的效果显著,但MRI检查较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位置,利于早期确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