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士层级管理APN排班法对儿科责任制护士职业倦怠感和胜任能力的影响

2020-08-12 08:47康爱华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0年11期
关键词:倦怠感年资胜任

康爱华

(南通市康复医院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江苏 南通, 226002)

小儿患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儿科护理难度大、复杂化,因此临床中应该重视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管理。既要重视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重视改善护士的工作体验,以保证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和专业性[1-2]。层级管理是临床中对护理人员管理的常用模式,是指根据护士不同的学历、经验和能力进行临床层级划分,从而进行不同层级的管理,该方式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效果[3]。而APN排班模式作为一种合理分配资源的弹性排班模式,是将不同层级、不同能力的护士合理搭配,将一天的24个小时分成A、P、N三个班,从而对患儿进行连续性的护理,该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4]。本研究于2019年1月开始对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了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法,探究其对护士职业倦怠感和胜任能力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2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儿科护士;② 护龄>6个月;③ 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④ 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5]:① 外院进修护士;② 中途调岗护士;③ 长期产假、事假等休假护士。其中,女24名;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为(31.46±4.55)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45±3.18)年;学历:大专5人,中专2人,本科17人;职称:护士4人,护师13人,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2人。本研究将2018年1—12月作为实施前阶段,2019年1—12月作为实施后阶段。

1.2 方法

于2019年1月开始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层级管理。拟定以“护士长—护理小组长—当班组长—责任护士和APN排班护士”为结构的层级管理方式,根据科室职位、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的差异,选定出每一层级的负责人,然后制订出每一层级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护士长负责每日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及整个科室其他相关的工作,处理疑难护理问题。护理小组长负责小组护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当班组长负责患儿的重点护理工作和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责任护士和APN排班护士负责患儿的全程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病区每日都需有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在岗,以便有序地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和及时的处理紧急情况。

(2) APN排班。在儿科病区内实施APN连续排班模式,APN排班分为3个班次。A班时间为08∶00~11∶30、13∶30~17∶00;P班时间为15∶00~22∶00;N班时间为22∶00~次日08∶00;另设置责任班,时间为08∶00~12∶00和14∶00~18∶00。每日A班、P班和N班的班次上各设2名护士,责任班设5名护士,其中包括1名主班护士和1名处置室、治疗室、药品管理岗护士。A班护士需参加晨会、床头交接班、处理医嘱,协助责任班进行患儿的医嘱执行和晨间护理,巡视病房,按要求书写记录护理单,与下一班交接。P班护士需处理执行当班医嘱和护理操作,发放下午和晚间药物,进行晚间护理,总结患儿病情。N班护士需清点科室特殊药物和用物数量,进行物品交接,核对第二天医嘱,准备第二天A班药物。按要求抽取血液标本,巡视病房,书写交班报告,参加晨会和床头交接班等。责任护士8 h内全时间在岗,A班护士11∶00~13∶00、P班护士17∶00~19∶00为交替休息和吃饭时间,每人休息和吃饭时间各1 h,吃饭和休息时间内由在岗的护士负责整个病区的护理工作和突发状况。护士长在每个月月初将整个月的排班表公布出来,在排班前收集科室护士的休假和调班情况,尽量满足护士的实际需求。护士若临时有紧急情况,需要调班时应尽早向护士长申请。护士长也可根据儿科病区收治患者的数量和护士的意愿,随时调整排班,做到弹性排班。护士长还需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和能力变化,尽量让每位护理人员在固定的周期内参与到各个不同的班次中。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 职业倦怠感。采用Maslach等[6]编制的马氏职业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MBI-HSS)于实施前后调查护士执业倦怠感。该量表包括情感衰竭(9个条目)、去人格化(5个条目)和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3个维度,共2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7级评分(0~6分),1分表示“从来没有”,6分表示“每天都有”。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感越严重;个人成就感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感越轻微。

(2) 胜任力。参照陈舒清等[7]设计的“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于实施前后调查护士岗位胜任力。该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项;二级指标包括儿科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新生儿护理操作技术、儿科护理常规、专科疾病护理、病情观察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10项,10项二级指标下又包含40项三级指标。胜任力考核由护士长和护理部负责,主要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日常考核3种方式。考核总评分共100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个维度分别占20分、30分、30分和2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法实施后,护士职业倦怠感中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值均 <0.05),而个人成就感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 护士职业倦怠感评分比较分)

2.2 实施前后护士胜任能力比较

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法实施后,护士岗位胜任力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值均<0.05)。见表2。

表2 护士胜任能力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儿科护理是一项情绪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护理人员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患儿。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既不能完全和准确地表达病情和需要,也不能像普通成年患者一样通过自我护理来解决护理问题。因此,在儿科护理中更需要扎实的护理知识和专业的护理技能,及亲切的护理关怀来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性[8]。

职业倦怠感是指个体在工作的重压下所产生的身心疲劳的感觉,胡冠琼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倦怠在儿科护理人员中的发生率高达68.14%,倦怠程度以轻中度为主。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护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还会影响护理人员个人的身心状态和职业规划[10]。本研究对儿科护士进行层级管理和APN排班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这主要是由于层级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兼顾不同能力和经验水平的护理人员,让每一位护理人员的长处得到发挥,从而促进工作成就感的提升,职业倦怠感同时也会得到较大的改善[11]。同时,APN连续性、弹性排班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护理人员资源,高难度护理和危重症护理由高年资护士作为组长负责和把关,减少了低年资护士单独值班时存在的安全隐患。罗小欧等[12]报道,儿科护理人员中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负荷和心理紧张反应,及对工作的积极意义的体验都明显差于高年资的护士。因此,通过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既保证了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有高年资护士的带领和指导,缓解了紧张感。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所有护士的优势,做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了护理人员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和积极体验的提升,减轻了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岗位胜任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中所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自我形象、特质、心理定质和行动力等。而护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直接关系到护理人员能否顺利安全且高质量地完成对每一位患者的护理。杜娟等[13]对某三甲医院的216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年龄、护龄、职称和职务是影响儿科护士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王春立等[14]报道,大多儿科新护士对岗位胜任力的培训具有较高的需求,但儿科护理人员本就工作繁忙。因此,临床中应该考虑在不占用护理人员休息时间的基础上提升其工作能力。本研究通过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有效地将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而低年资护士在高年资护士的“传、帮、带”下,一方面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APN排班通过班次的轮转,有机会让每位护理人员在每个时间和岗位上工作,从而全面了解每一岗位和时间的工作职责和范畴,掌握全部的护理工作,促进儿科护理工作的科学化。殷铁梅等[15]研究也证实,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护理资源和安排护理工作,大大促进了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和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应用护士层级管理和APN排班法可有效减轻儿科责任制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促进护士岗位胜任力的提升,该管理模式和排班方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倦怠感年资胜任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2019年资管行业十大猜想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主诊革命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