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结局的干预策略在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12 08:47王雯洁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吸烟史心血管危险

王雯洁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监护室,江苏 常州,213003)

高血压为一种常见慢性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1]。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2],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故积极控制病情、减少心血管事件有其必要性。临床研究发现,给予高血压患者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8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影响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探寻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护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② 随访时间≥1年;③ 沟通能力良好。排除标准:① 继发性高血压;② 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病或恶性肿瘤。另选取2018年2月—2018年6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同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收集210例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脂代谢、纤维蛋白原(Fib)等资料,根据其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其中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心源性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基于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① 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宣教干预,如对高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宣教。保证其充分掌握高血压的注意事项,改善遵医行为。② 积极指导患者控制或禁止危险因素项目,联合患者家属共同督促患者,如禁止吸烟行为,或增强锻炼、控制体重,以控制BMI。且定期访视,保证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③ 为患者讲解降压、调脂等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控制危险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强调遵医用药的重要性。建议患者设立小闹钟等方式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药物漏服、错服。④ 向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机制、典型症状和危害,使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警惕,以及时发现危险事件,尽早入院治疗,改善预后。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健康宣教、膳食指导、运动锻炼、体重控制、禁止吸烟、遵医行为和家庭访视等常规高血压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 1年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210例高血压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有43例(20.48%),纳入心血管事件组;无心血管事件者有167例(79.52%),纳入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间性别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组的年龄、BMI、吸烟史、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率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2.2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将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单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发现年龄≥65岁、BMI≥25 kg/m2、吸烟史、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和高Fib水平均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见表3。

表3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2.3 两组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1年后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见表4。

表4 两组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机体在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下,易出现微血管病变或缺损,导致冠状动脉储备降低,加速冠状动脉狭窄,诱发心血管事件,增加病死风险[5]。故分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予以预防性、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为此,本研究就210例高血压患者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展开分析,拟定基于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策略,并以前瞻性研究方式对84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评估该护理干预策略的应用价值,取得一定成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210例高血压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有20.48%,提示高血压患者确实存在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临床应予以重视。另外,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且年龄≥65岁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考虑到高龄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即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御能力和代偿能力也显著降低,使此类人群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对于高龄高血压患者,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保证良好的遵医行为,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轻患者循环负荷,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另外,心血管事件组的BMI、脂代谢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且BMI≥25 kg/m2、脂代谢异常均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其原因可能是肥胖者常合并血脂水平异常,而导致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7];且血脂能在血管内皮沉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诱发心血管事件发生[8]。故对于合并肥胖和脂代谢障碍的患者,临床应积极监测其血脂水平,并积极控制脂代谢平衡,减少脂代谢异常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但近年来,BMI指数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的影响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9-10]指出,超重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能获得更好的预后,但其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BMI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和预后的影响,仍需后续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还发现,心血管事件组患糖尿病的比例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且糖尿病和高Fib均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推测该结果由以下2个因素引起: ① 高血糖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血栓风险升高,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1-12]。② Fib为反映血栓存在的敏感指标,高Fib提示机体存在血栓,而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13]。因此,临床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并监测Fib水平等凝血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微血栓,必要时予以药物干预,避免血栓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心血管事件组吸烟史多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且吸烟史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吸烟过程中释放的尼古丁等化学物质能对血管产生刺激,形成血管内皮损伤,破坏体内凝血及纤溶系统平衡等,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有关[14-15]。基于上述高危因素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策略,观察组1年后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临床结局的干预策略在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能辅助临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对年龄≥65岁、BMI≥25 kg/m2、吸烟史、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和高Fib水平的高血压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吸烟史心血管危险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分析
如何筛选肺癌的高危人群?
COPD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探析
喝水也会有危险
胎球蛋白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拥挤的危险(三)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