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在培养学生专业成才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化自信为主题,食品安全与伦理进行了生动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在达到育人效果的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专业思政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食品伦理;食品安全
[基金项目] 2018年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平台自设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的《食品安全与伦理》课程思政建设”
(1110XJ0518003)
[作者简介] 张卫斌(1973—),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食品伦理与食品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0-0075-02 [收稿日期] 2020-01-12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增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传播更加多元,自媒体等领域的迅速变化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失衡,让部分群众产生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混乱。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与理性分析。
作为国内高校率先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安全与伦理课程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其蕴含的思政特征,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思路进行了认真设计,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专业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食品安全与伦理课程思政的特征
1.放眼社会,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课程思政”作为育人重要渠道之一,旨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学习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
本课程通过对食品安全领域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的理性分析,力争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伦理学知识,理性分析当下面临的食品安全相关伦理困境,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同时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境界。
2.立足专业,发挥“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专业教师要立足专业,占领制高点,选好切入点,着力优化课程设置,找准不同环节内容的结合角度,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育人目标。
市场的功利色彩让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忽略了道德的规范与要求,这种“物化效应”也导致文化自信出现了危机。本课程培养学生以公民的视角看待食品利益相关者(如企业、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在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传播等各环节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情怀。
二、食品安全与伦理课程思政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入手训练思维能力;从尝试如何将伦理观点应用于实践入手增进分析能力;从解读传统文化的贡献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精神。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中,突出讲好专业故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作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当前热点,让“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促进学生坚定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在涉及西方学术观点时,强调民族立场、增强民族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将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文化底蕴等传输给学生,切实做到“文化自信”[3]。
三、食品安全与伦理课程思政设计的样例
以“食物添加的伦理分析”为例,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食物添加的必要性、危害性及健康风险,思考并分析其中涉及的食品安全伦理问题。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课程思政”的主题选择了“诺贝尔奖与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分为三部分,即学习通平台分享相关背景资料、相关视频,学生课前预习并在平台中完成思考题;课内直接导入主题,通过小组式展开观点讨论,并由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论;学生课后在线上完成巩固测验与思考。
(一)课前部分
背景资料:(1)1874年,德国化学家蔡德勒首次合成DDT;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化学家米勒于1939年发现其杀虫功效;2009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制定了2020年淘汰DDT计划。(2)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家族的成员,我国古医书中提到其清热、解暑、凉血、利尿、健胃、止汗、截疟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和化学提取技术让“截疟”变成了现实。屠呦呦于2015年因此获诺贝尔奖。
课前思考:两个诺贝尔奖蕴含着何种伦理观?面对未来人类的健康(包括饮食环境健康)需求,你还有哪些思考?
(二)课堂部分
结合食品添加剂的伦理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讲述,提出相应的伦理观点,即食品添加物的必要性讨论、食品添加物的可能危害讨论、结合对人的健康促进角度对食品添加物的讨论,从整体角度建立相應的伦理框架。
讨论1.食物的添加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结合食物中的DDT的来源问题、进入人体的路径问题等进行讨论,从知识层面理解普通人通过食物、职业暴露通过吸入和真皮接触、胎儿和婴儿则是通过胎盘和母乳的观点。通过本讨论理解专业伦理中相应的知情、不伤害等原则与案例的关联,搭建专业与伦理之间的桥梁。
讨论2.食物生态链中的信仰与科学的争论
从食物生态链安全的角度进行审视,讨论合成物、合成物的自然迁移等是否造成食物生态链的破坏,从而对食品添加剂如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进行思考。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食物生态,建立人体健康中的伦理观点,并对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进行系统的、科学性的思考。
討论3.弘扬科学精神
通过比较两个案例,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西方技术主义式发展与东方传统文明式坚守对人类食物环境的有何种差异性影响?结合人类从战胜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衍变,思考中国科学家们身上勇于借鉴、敢于超越的科学精神,尤其是传统加现代技术的成功对食物安全生态的贡献,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伦理精神的内化。
(三)课后部分
将相关内容延伸到课外学习,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学习通平台上,设置线上小测验,加深并巩固课内内容;设置思考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专业学习中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能力?结合专业体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论断中包含的食品安全伦理价值?
四、食品安全与伦理课程思政的效果分析
1.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责任。通过对现实社会的伦理式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认清现实当前食品安全现状的同时,更好地将自身所肩负的专业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传递着自信的科学精神。对科学家身上所传递的科学精神弘扬,既是文化自信的坚定宣示,又体现着文化情怀、文化认同中的中国特色。新时代大学生要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寻找文化之根、自信之源。
3.学生的积极评价。通过本案例的线下—线上—线下讨论,感到食品安全与伦理是一门很特别的课,它比其他纯理论的课程更贴近生活、更加形象。通过这学期的课程,学会了用更专业的眼光看待有关食品的问题,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通过诺贝尔奖及相关事例让我们明白了那些枯燥的理论,对食品安全专业的“责任”意识有了进一步深化,也给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五、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课程思政”要借助并合理利用好专业课堂这一载体,充分挖掘其隐藏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最终形成“课程思政”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明.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的交集与补集[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47-50.
[2]王良斌.课程思政中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6):115-117.
[3]张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探究[J].管理观察,2019(14):61-62.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aking Food Safety and Ethics as an Example
ZHANG Wei-bin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With the theme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cultural confidence,food safety and ethics has been practiced effectively to cultivate students.It also provides idea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other courses.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food ethics;food saf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