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实效性途径与方法研究

2020-08-11 07:35海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0期
关键词:高校

海梅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问题,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综合资源,探索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模式,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

[关键词] 高校;蒙古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途径与方法研究—以内蒙古高等院校为例”(S201810);2019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立项项目“内蒙古工科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2019204)

[作者简介] 海 梅(1983—),女(蒙古族),内蒙赤峰人,哲学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学工作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0-0013-02    [收稿日期] 2019-12-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政治素养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并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文以蒙古族学生为主)是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因此,准确把握蒙古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提升蒙古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有助于推进内蒙古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与强化。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价值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中华民族要实现中国梦,也时刻需要理论思维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建党建国以来,共产党人团结带领着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长期奋斗,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性真理,而是在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真理。马克思主义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民族地区双一流大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是必然的。因此,开展内蒙高校蒙古族大学生为载体,对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符合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现实要求的同时,着力促进和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建设工作,让大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加明确把握国家发展和自治区发展的大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民族地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内蒙古地区民族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文化支撑,更是全球化时代我国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有力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有力保障,实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重大任务,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内蒙古地区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宏伟目标,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关注,培育出全面发展的蒙古族社会主义创建者和奋斗人的新方向、新作为。

二、探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策略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的不断改革创新。高校要依托民族政策优势,结合内蒙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民族地区高级应用型蒙古族人才和建设者,坚持不懈传播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一)从内蒙古区情实际出发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3]。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当前,内蒙古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实际紧密结合、团结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有了飞跃的成绩,但在民族地区高校马克主思主义研究与宣传方面存在重视不够和用心不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高校大学生缺乏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现状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现实证明,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与内蒙古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以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立决策,推进内蒙古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提升,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高校要及时理论创新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的理论和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的传统灌输型的学习、更要在民族文化中产生信仰共鸣,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蒙古族文化传播相渗融,要让学生了解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理論、思想修养、近现代史等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体悟蒙古族历史与内蒙古革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内在的精神价值,鼓舞与建立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坚强、勇敢、自信的民族勇士气魄,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意识与看齐意识。

(二)形成民族区域特色教育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与改革变化,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教育合力育人的工作模式,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高度自觉,推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首先,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一是高校担负着科学、系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责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要求,内蒙古高校要立足于民族地区具体发展情况,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系统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发挥理论创新研究、实践应用和全面做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动其他学科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二是发挥思想政治课与课程思政的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擦亮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熏陶,聚力提升蒙古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教学课堂、校园社团活动、网络平台宣传、团学工作、体育教学、校医院健康素养教育、后勤管理、党建教育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扎实有力地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提升少数民大族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路径。其次,强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内蒙古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中培养一批政治强、学术强、作风好、业务精湛的高水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敬业博爱的作风会对蒙古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一是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党员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水平,既要充分发挥他们带动学生的关键作用。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结合学生的生活习俗与性格特点,用最真切、最实际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去感动学生,让学生内心深处接受和吸收有深意、有新意的教学体验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三是注重选用与培养蒙汉兼通的教师与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加强调查研究总结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培养创新实干的蒙汉各族教师思想工作队伍,发挥其民族语言习俗引导作用,在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与德育素养的滋养中,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更亲近、更有效地引导与影响蒙古族学生的成长。

(三)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红色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协同发挥育人的新任务,也是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方式和新路径。把红色元素的思想教育融入教书育人的全领域,让学生切身融入到红色场景中,不仅能够吸取红色文化的精华,提升文化自信和道德信念,不忘初心,净化心灵。

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用思想和热血写成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宝库,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政治方向的有力保障。因此,利用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注入生机和活力是常态化需求。内蒙古的老革命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实际,在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党建工作融合起来成为常态化,挖掘内蒙古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动材料,充分利用内蒙古地方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精神,重温红色记忆,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氛围,进行最生动的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精神教育,牢固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校园文化氛围,构建校园红色网络平台,创新拓展学生活动和宣传工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实现潜移默化的精神引导。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抓好党员建设工作,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强化党的基本理论的知识、党史、国史教育、民族歷史教育,着力提升蒙古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水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功能,极大地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同时坚定蒙古族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主动践行者,培养更多的新时代民族地区的精英和梁栋。

(四)大力弘扬蒙古族学生蒙古马精神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5]。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凝练和精华,我们要重新审视蒙古马精神对新时代的核心价值,为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教育增添新因子、新活力、新使命。新时代、新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作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和青年接班力量,需要快马加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蓬勃动力。因此,将蒙古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用蒙古马精神品德来熏陶和教育蒙古族大学生。校团委、宣传部、学工部等相关部们发挥其宣传教育育人功能,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横幅板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蒙古马精神的起源、历史与重要意义,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引导体系。将蒙古马精神渗透到学生课堂教学全过程、寒暑假实践教育、艺术文化活动中,举办大学生歌舞比赛、校园那达慕等民族特色的学生实践活动,使蒙古族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蒙古马精神熏陶,正确引导学生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鼓舞自觉学习动力,树立积极阳光的思想品德,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树立积极上进的奋斗观念,更能生动具体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洗礼,努力坚定政治信仰。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与提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新使命。在新形势下,内蒙古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发挥和挖掘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高校资源优势,创新运用各种新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营造民族特色、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教学平台,提出顺应新时代发展、守正创新理论研究的新策略,为探索内蒙古地区高校蒙古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2018-5-4.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4]王晗.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0-112.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人民网.2014-2-17.

Research on Way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ner Mongolia for Example

HAI Mei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1,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Marxism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the present study fully tapped the comprehensive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new model of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arxist theoretical level.

Key words:college and university;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Marxism theore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