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谷驿

2020-08-11 07:32陶纯
延安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甘谷红薯延安

陶纯

先前从未听说过甘谷驿这个地名。这次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赴延安访问,不期然就走进了这个位于延安市区以东35公里处的古镇,它属于宝塔区,地处延川县、延长县、宝塔区“两县一区”交汇处。显然,它因古驿站而得名。下车前,我上网快速地查了一下甘谷驿,得知它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和元年,即在这里设广武郡,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有名的“三关门户”。境内残存有古城墙、烽火台、古驿站、关帝庙、天主教堂、金代壁画、宝峰寺、骡马店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如今的甘谷驿镇总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3万多人。2012年底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镇,2019年7月,被授予“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同月,甘谷驿镇还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采风团的主题是见证延安“实施退耕还林20年”、“碧水蓝天青山净土保卫战”、“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团”等内容。为了让我们这些外地作家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一些地方,延安作协做了精心安排,采风团全体人员在市区照例参观过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之后,分组下区县采访,我所在的第二组将前往延长县、宝塔区。

这是我第三次踏上延安的土地。第一次来延安,是2002年年底,当时我在鲁迅文学院读第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院组织我们来延安深入生活,记得是从西安坐半天的火车赶到的延安,正赶上漫天的大雪,我们坐在绿皮车厢里,望着外面雪团飞舞银妆素裹的黄土高原,仿佛一下子回到当年毛主席写《沁园春·雪》时的情景,令人感慨万千,顿生豪情。那是我记忆中的红色的延安,也是黄色的延安,很轻易地就能与历史对接。第二次来延安,是在2016年的秋天,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重走长征路活动,这次的感受已与第一次来大为不同,因为沿途看到山绿了,黄土高坡基本不见了,满眼都是青翠的颜色。但由于那次重点参观革命旧址,并没有深入到乡村,对基层人民的生活知之甚少,留下了些许遗憾。

这一次,把上回欠的,都补上了。

我们第二组深入到延长县的几个乡村,双脚踏上了田野,在即将成熟的苹果园,在绿树茵茵的山间,在飘渺的花香和水汽中,聞到了似乎只有南方才有的沁人肺腑的味道,把我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关于延安、关于陕北的记忆,颠覆了。一路走,一路感慨,一路兴奋,一路惊喜。因此进入甘谷驿时,我的情绪已经是很足很足的了,期待这个古镇再给我一个惊喜和感动……

甘谷驿的土地与陕北其它地方一样,并不肥沃,雨水也不充足。和其它乡镇纷纷种植苹果不同,甘谷驿逐渐找到了创业和创新的突破口,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红薯。

甘谷驿红薯至今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这里出产的红薯薯肉致密紧凑,颜色呈莹润的微黄色,口味“甜、粘、干”,口感“糯、细、沙”。但要把它推广出去,让老百姓愿意种它,让市场真正接受它,并不容易。早几年,镇党委统一思想,决定做好红薯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造“甘谷驿红薯”这一品牌,将红薯确定为全镇特色产业。他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了甘谷驿老品种红薯的种苗脱毒,在专家指导下,种植户按照科学的程序,普遍进行深翻地、垄梁、然后覆膜,这种膜是一种新引进的黑白膜,它不光可以聚水而且可以除草,让红薯更好的生长。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最终对甘谷驿老品种红薯精选技术改良,使红薯口感和产量达到最佳。随后,完成了甘谷驿红薯的“有机认证”和“GAP认证”,并成功举办四届红薯节暨红薯宴大赛,新开发红薯宴系列菜品60余种,在西安、延安等地新开设了甘谷驿红薯直营店和直销店,电商销售业绩也是逐年上升。如今,“甘谷驿红薯”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效应使得甘谷驿红薯实现了供不应求的效果,其品牌市场份额全面提升,2018年,全镇3200余亩红薯喜获丰收,产量1280万斤,产值近4000万元。

镇长孙霞向我们介绍说,今年全镇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余亩,覆盖了全镇所有村组,全镇30%以上的农户都在种植红薯,建成了史家沟村、东镇村、苏家沟村和李家河村4个红薯示范基地,丰收在望。

在甘谷驿,活跃着一支“甘红”团队,领头人叫冯宇,她是2008年选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也是当时甘谷驿镇唯一一位大学生村官。当年,她被选派到东镇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每天按部就班上班,干些整理档案资料、写写会议记录等很平常的工作,空有理想,但不知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大学生村官人数的陆续增加,到2013年甘谷驿镇共有8名大学生村官,其中有6名女孩,他们之间经常交流工作。那时节,红薯丰收之后,销售困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一次聚会时,冯宇突发灵感:我们组成一个大学生村官团队,想办法为老百姓卖红薯吧!她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甘红”团队就这样诞生了。镇党委希望“甘红”团队能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像“红色娘子军”一样不屈不挠,为镇上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说干就干,一开始向各自的亲戚、朋友等熟人推销红薯;后来,就通过微信朋友圈推销,越干越上劲,越干越有经验。有一段时间,他们每天下班回家,车上都装满了代销的红薯,到了市区再挨家挨户送过去。为了扩大影响,2015年9月,“甘红”团队举办了“到甘谷驿刨红薯吧”大型户外体验活动;2016年9月,举办了“相约甘谷驿,薯香延安城”大型刨红薯比赛;活动从策划筹备到举办,以及现场摄影、后期编辑宣传等等,所有环节都是团队成员自己完成的。

2015年9月,“甘红”团队在镇上创办起宝塔区第一家电子商务服务站。这是重要的一步。服务站与红薯种植大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并设计了具有古镇特色的包装。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们让农民把红薯拉到服务站,团队成员亲自把关,一个一个地挑选,每一箱红薯都必须保质保量。电子商务服务站运营顺利后,“甘红”团队将这一农产品销售窗口委托给一家公司管理,继续指导电商服务站的产品品牌注册、包装设计、质量把关以及开拓市场,并引进了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销售的农产品也从最初的红薯扩大到西瓜、甜瓜、小米和土鸡蛋等特产。如今,“甘红”团队已发展到33人,62岁的黄爱玲是一名退休教师,她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她说,加入团队,自己变得年轻了。

“甘紅”团队为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扶贫帮困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帮年轻人也从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那就是脚踏实地干事业,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为新一代的延安青年做表率。他们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受到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延安市“巾帼文明示范岗”、“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村官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其出色的表现被中央电视台二套、陕西卫视、陕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关注报道。

每个村都离不开带头人,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的带头人过硬,哪个单位发展就快。在甘谷驿,孙霞镇长谈到了苏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保史。近年来,苏家沟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村容村貌和群众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村支书郭保史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立足本村实际,大胆创新,把乡亲们带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郭保史五十出头,为人老实正派,脸上常带着陕北农民特有的憨厚笑容。他面相虽憨,但头脑灵活,思想进步,多年来一直坚持钻研农业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是村里农业技术的“指导员”。早在2008年,他在村里率先搞起育苗产业,种了五十多亩油松、侧柏、金丝柳等苗圃,通过育苗产业,他每年都能收入十几万,有不少村民看到干这个收益高,想跟他学习育苗技术。有人认为他不会教,没想到他丝毫也不吝啬,痛痛快快上门,为每家育苗农户现场指导,如今,村里育苗规模已经达到700多亩,行情好的时候,每家都能有十几万的收入。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长效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他还带领村民到杨凌、安塞等地学习,多次在支部会上与大家探讨研究,决定为村里的贫困户新建樱桃产业示范园,总占地45亩,村集体投资5万元苗木费,他带领党员种树,让贫困户受益。2018年底,村里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郭保史有着陕北人民宽厚仁爱的品格,作为一名支部书记,他乐于助人,爱“吃亏”,每当村民有困难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不论大小事,他都随叫随到,大到抢险救灾,小到赶集搭车。2013年遭遇强降雨,全村受灾严重,多处民房倒塌,村民张瑞珍腰部被砸伤,情况十分危急,得知情况后,郭保史立即带人把张瑞珍从山里背出来,自己连夜冒着大雨将张瑞珍送到医院诊治。还有村民景志贵,子女常年在外,他上了年纪干活不利索,每年农忙时节,郭保史都担心他家的农活干不完,主动帮他锄地、收割。2016年7月的一天,村民刘加有的房屋受损严重,没地方住,郭保史连夜将他转移到镇上招待所,第二天让刘加有搬到了自己家中。2017年贫困户郝志恩危房改造时,老两口没有劳动能力,他立即带领全村党员共同帮助修建……

这类帮困扶危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郭保史还是个电子商务带头人,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郭保史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在镇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加入“甘红”团队学习电商运营,2016以来创新发展红薯月饼,“杂粮兄弟”、“米月传奇”等农产品,2017年总销售额达到87万元,带动17户贫困户脱贫并转型发展红薯特色产业。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开设网店,销售自家农产品,生活也过的越来越红火。

正是有了众多郭保史这样的新时代乡村带头人,甘谷驿镇的全面建设才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甘谷驿,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代家沟在建设智慧乡村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加入了“腾讯为村”项目,打造代家沟的“村友圈”。“腾讯为村”设有党务、村务、服务、商务、事务五大板块在内的手机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村两委可以在“为村”里发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撰写村委日记,村支部书记可以在书记信箱回复村民提问,党员可以在这里亮身份、亮承诺、在线为群众服务亮实绩,村民可以在这里实名认证加入自己所属村庄公众号,随时随地参与村庄事务、展示售卖村庄土特产品。村里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直接发在“村友圈”里,村民有需求和意见,都能在“村友圈”里及时反映,干部和群众之间,通过这个桥梁,既能连接信息还能连接情感,省时又省事。

在大棚种植和红薯种植方面,代家沟使用了智慧农业监测系统。监测电子屏幕上能实时显示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将农作物的生长数据汇总反馈给合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现远程会诊和语音控制。如果农作物缺水了,农民坐在家里,开关一开,水就流到土地里。智慧乡村建设为村庄连接信息、连接情感、连接财富,“村友圈”更是村庄发展的助推器、展示村庄的好平台、村级管理的好帮手。

智慧乡村不仅体现在在村委工作上,在乡村旅游接待方面,代家沟也在尝试智能化服务。在代家沟的民宿接待中心,配备了电信智能家居,游客通过小欧管家和小度就能语音控制电视、空调、窗帘的开关。

目前代家沟全村有239户690多人,在村居住330多人,外出人口占比一半还多,如何让外出务工的村民了解村委工作呢?就通过智慧乡村建设,通过手机微信平台信息发布,覆盖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尤其是外出打工村民,信息发送1秒收到,并且能够互动留言,及时通话,让在家和不在家都能接收一年四季重大事项。同时,微信平台还会将村委会的工作及村上的重大开支及时公布于众,消除矛盾信访的起源。

我们采风团第二小组在甘谷驿虽然只滞留了几个小时,但是所到之处,乡村的巨大变化尽收眼底,陪同我们的女镇长孙霞最后介绍说:今后,甘谷驿将深入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已建成史家沟村千亩红薯示范园、李家河山地果园、小张沟发酵床现代养殖基地、代家沟、东镇、罗家湾大棚果蔬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努力为实现新时代甘谷驿镇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发展基础,带领全镇村民走出一条“薯光”致富路……

告别了甘谷驿,我们奔向下一个采访点。坐在车上,望着车窗外成片的果园和红薯田,望着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整洁的农家房舍,我心里涌起一股久违的感动。我想,甘谷驿便是陕北农村的一个缩影,在经历了无数岁月的艰难贫困之后,我们的农民兄弟,终于过上了说得过去的小日子,当年那些在这里战斗过的领袖和革命先辈,如果他们在天有知,该会是多么高兴啊……

猜你喜欢
甘谷红薯延安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拉丁美洲音乐
蒸红薯,学一招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坚强的红薯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学保护及展望
走进延安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及其在甘谷驿采油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