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动力机制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20-08-11 14:22安珂珂
山东高等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意愿效能

刘 佳,安珂珂,贾 楠

(1.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3.中共桂林市叠彩区委组织部,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明确提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点和引领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2]研究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锻炼即是开展高水平的科研活动,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3]它们共同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推动旅游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培育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并将旅游领域的知识得以创新与应用。[4]因此,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有必要积极探索促进旅游管理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因素和作用路径,有效延伸旅游学科的科研价值链,以期为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发现问题、独立研究问题以及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5]既有研究表明影响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主要因素涵盖研究生个体、导师和环境等多个层面。其中,个体层面包括学业基础、学术习惯、创新思维及科研动机等,导师层面包括导师的学术造诣、学术能力、指导方式和师生关系等,环境层面则包括学术氛围、培养机制、激励制度及社会认可等。[6]此外,基于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任务,当前学者重点关注“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动力、核心任务等内涵挖掘,[7][8]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发展策略,[9]以及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等政策机遇。[10][11]但关于如何挖掘新形势下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的相关成果明显不足,尤其在旅游学科领域,更是缺乏融合多维度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的系统性理论构建,使得对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认知处于“碎片化”状态,如何加快提升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和加快形成创新团队等问题研究也较为匮乏。

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预测和解释能力。由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是个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理性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为解释这种行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框架。自我效能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行为主义传统理论体系中人没有自我的假定,不仅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还强调其对个体潜能发挥的决定性,[12]可以有效补充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研究。本文整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特征与趋势,探讨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动力机制和提升路径,为推进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的科研创新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指出,个体决定做出某种行为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要变量的影响,并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决定行为的产生。[13]其中,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行为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做某一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表现为周围人或组织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如时间、金钱等。旅游科研意愿表征研究生完成旅游科研实践愿望的强度,即为了达成目标所愿意投入努力的程度,是研究生参与旅游科研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生对科研活动持有的态度越积极,其科研意愿越强烈。当研究生认为科研活动是有趣的、从中可以获得愉悦感或他人认可时,其科研意愿会更加强烈。同时,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对其科研意愿具有积极作用,表现在研究生的自我期许、导师期望以及同学的示范效应对自身的感染。[14]另外,个体行为不是完全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还受到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外界条件的制约,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行为环境(经费、时间、平台等)的评估将影响自身的科研意愿。因此结合本文研究情境,提出如下假设:

H1a: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态度对其科研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1b: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主观规范对其科研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1c: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科研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愿可以直接决定行为。由于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强烈的科研意愿,因此当旅游管理研究生发自内心认为旅游领域科研活动对自身有益且愿意执行时,其参与科研实践的可能性越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意愿正向影响其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大学重视科研不仅能促进学科发展,也促进了大批学者的产生。科研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科研创新行为。科研与创新存在统一性与相关性,参与完成科研任务促使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逐步积累与加强,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与其他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相对较强,研究生在参与旅游科研实践过程中,其知识融合、辩证思考、资料处理等能力会有较大提升,有助于其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实践正向影响其科研创新。

(二)创新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15]能够影响个体思维模式、行动以及情绪的变化。[16]创新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的具体应用,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由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研究生具备强烈的信念和意志力,支撑其面对各方压力,仅从行为意愿视角探讨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可能会忽略行为意愿向实际行为转化的中介过程,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这一情境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融合计划行为理论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强烈的自我认同是促进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当研究生坚信自己有能力取得创新成果时,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积极的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学生的信念、倾向、思维风格等个体因素以及教师、任务等环境因素与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17]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系统整合了研究生的个体及环境因素,因此,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创新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旅游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其科研创新。

H5a: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态度正向影响其创新自我效能感。

H5b: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其创新自我效能感。

其中,被解释变量 lnwi是个体劳动者i全年收入的对数形式。Educationi为劳动者i的受教育年限,Experiencei和为劳动者i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经验的平方项。扩展项Z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性别(Gender)、婚姻(Married)、健康程度(Healthy)、地区(Region)、行业(Industry)。

H5c: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创新自我效能感。

创新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某一目标时的心理信念,会影响个体思维模式与行为表现,其水平高低能够改变个体的动机水平。[18]具体而言,创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选择完成高难度任务的动机更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可能遇到的困难;而创新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更加关注可能出现的失败等不利后果,容易产生自我怀疑,降低完成任务的信心,主观能动性也会降低。旅游学科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典型特征,科研创新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调研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旅游科研创新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从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到撰写文字等都需要研究生有足够的信心,支撑自己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在创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条件下,研究生会更加自信地进行旅游科研实践,更有可能取得科研创新成果,但在创新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条件下,旅游管理研究生面对科研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更加容易退缩,阻碍其积极地解决困难,不易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旅游科研实践与旅游科研创新行为的关系。也就是说,与创新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研究生相比,创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研究生旅游科研实践对其旅游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更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图1)。

图1 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旅游管理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参与科研项目、自主申报课题等科研现状进行了解;第二部分对影响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因素进行衡量。借鉴已有研究成熟量表,共设计26个测量题项,分别用以测量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旅游科研意愿、旅游科研实践、创新自我效能、旅游科研创新行为7个变量。量表统一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按照“1-5”分赋值,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反馈意见和预调研结果,修正辨别力不强、表达不清楚的题项,形成最终调研问卷(表1)。

表1 测度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动力的问卷量表

(二)数据来源

选取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15所代表性高校研究生作为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与广西大学,这些高校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各具特色。2018年7月-9月,以滚雪球形式发放调研问卷,共回收256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逻辑矛盾的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88.67%(表2)。在调研样本中,超过一半以上研究生都有参加旅游科研项目的经历,公开发表过论文的研究生占37%,发表CSSCI及以上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仅占16.3%。

表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SPSS20.0与AMOS24.0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用以验证测量题项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判别;效度用以验证潜变量与其测量变量间路径的显著性程度,包括收敛效度与内容效度,采用平均提取方差AVE值和因子载荷分别进行判断(表3)。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944,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表明问卷信度较好;各潜变量AVE值、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问卷效度较好。因此,本文问卷设计能够较为客观地表征推动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

表3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续表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运用AMOS24.0软件对理论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多数指标值均趋近于适配标准值,表明模型拟合符合要求,但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通过去掉不显著的路径连线(知觉行为控制旅游科研意愿,p=0.759,H1c不成立)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修正后,各指标值均达到理想水平,表明模型整体拟合较好,其中简约适配度指数提高,表明对模型进行修正是合理的,最终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图(图2)。

表4 模型修正前后适配度检验结果

续表

图2 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图

(三)路径分析与调节效应检验

1.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测度模型路径系数,变量间存在显著的作用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完全相同(表5)。首先,态度、主观规范与旅游科研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99和0.503,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态度、主观规范对旅游科研意愿具有促进作用,H1a与H1b成立。其次,旅游科研意愿与旅游科研实践的路径系数为0.90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旅游科研意愿对旅游科研实践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H2成立。再次,旅游科研实践、创新自我效能感与旅游科研创新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13和0.322,表明旅游科研实践、创新自我效能感对旅游科研创新具有直接推动作用,H3、H4成立,且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旅游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旅游科研实践。最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03、0.321和0.174,且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创新自我效能感具有促进作用,H5a、H5b与H5c成立。

表5 模型路径系数检验

可以看出,推动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行为的路径共有两条,一是态度、主观规范通过旅游科研意愿对旅游科研实践的积极作用正向影响其科研创新行为,二是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促进其科研创新行为。上述结论既说明了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个人行为决策过程方面的适用性,又证实了在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情境下,新引入变量(创新自我效能感)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旅游科研创新的正向关系。

2.创新自我效能感对旅游科研实践与旅游科研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文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检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在检验之前,为减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除控制变量外的其他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表6)。其中,模型1是检验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检验加入自变量后其对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旅游科研实践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7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旅游科研实践对旅游科研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再次证实了假设H3。模型3是检验加入调节变量与交互项后其对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8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创新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旅游科研实践对旅游科研创新的作用,假设H6成立。

表6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进一步依据简单斜率检验,绘制创新自我效能感调节效应图,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创新自我效能感在旅游科研实践促进旅游科研创新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如图3所示,旅游管理研究生在具备较高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情境下,旅游科研实践对旅游科研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较低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情境,表明创新自我效能感加强了旅游科研实践对旅游科研创新的促进作用。

图3 创新自我效能感对旅游科研实践与旅游科研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整合计划行为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构建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现状设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结论为:(1)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明显不足,旅游科研实践、创新自我效能感与旅游科研创新之间存在正向作用关系,且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强度高于旅游科研实践,印证了科研实践直接推动科研创新行为以及自我效能是科研创新重要推动力的论述。(2)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成果等科研实践有所欠缺,旅游科研意愿对研究生的旅游科研实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态度、主观规范能够促进旅游科研意愿的产生。(3)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驱动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且创新自我效能感在旅游科研实践对旅游科研创新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为有效推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加快旅游学科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拓展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为其提供更多的旅游科研机会。依托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契机,建立旅游管理学科的专业实验室、数据监测中心等,并通过跨地区、跨组织的高校协同合作,实现旅游管理科研平台开放运行、资源共享,为旅游管理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积极开展旅游相关学术研讨会、知名学者讲座、学术沙龙等各类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旅游科研竞赛,丰富旅游管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内容,引导研究生循序渐进、系统持续地参与科研实践,增强其在科研实践中的参与深度。

第二,强化研究生的旅游科研意愿,培养其参与旅游科研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围绕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和方向,完善旅游管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制,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提出量化要求并监督实施,促使研究生产生参加旅游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的强烈意愿;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独立研究,通过解决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增强科研成就感,促进其自觉主动的进行旅游科研创新;设立多个类型的旅游科研基金、旅游科研创新奖项等,强化旅游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外生动力,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进行创新。

第三,努力培养旅游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加强高校培养旅游创新人才的实施力度,建立完善的旅游科研考评机制,形成鼓励科研创新的学术氛围,并塑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组织文化;开展针对旅游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使其明确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促使其对旅游科研创新产生积极的内在情绪,坚定科研创新的意志力;注重导师对学生的科研引导作用,增进科研团队内的学术交流,营造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旅游科研环境,激发和培养旅游管理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和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双一流意愿效能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的提升路径分析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