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上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

2020-02-23 22:22崔永红车如山
山东高等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生命

崔永红,车如山

(1.兰州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给我们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不复往常,各类生产企业停产,各级各类学校停学。还好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下,万众一心,有序应对疫情,协力抗击疫情。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利用在线平台和各种网络手段开展教学。虽说,现在的师生都比较熟悉网络学习,但毕竟如此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从来还没有遇到过。既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考验,也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充分认识线上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有效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作为,善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线上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除了形式的不同以外,其实质上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都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表面上看主要是为了完成知识传授和获取,其本质则是培养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我国教育方针所规定了的教育目标,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育人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2]这是因为“教育作为国家或民族知识传承和文明延续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再生产形式,而这种文明延续最重要的表征就是作为整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诉求的代际传递和薪火相传。”[3]线上教学由于缺少了师生直接的面对和情感交流环节,我们要在实施线上教学时,更应该注重设计思政教育内容,不能因为授课形式的变化而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否则,我们的线上教育就会事倍功半。

(一)要清醒认识新冠肺炎带给教育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考验和检测,也是对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检验,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次突发事件,都会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每每都不深刻、不系统、不彻底。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对我们社会承受力和承载力的检验,是对一个国家政府的公信力的检验,也是对一个国家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检验。这次的新冠肺炎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而且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和沉痛教训。幼儿园、中小学全面停课,推迟开学;高等学校封校,各类集体活动被取消,研究生招生工作被迫延期。面对此等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自身。

(二)要充分认识在线教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在线教学和面授教学,只是教学形式、教学场所的不同。但二者的教育追求和目标则是一致的,都是在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线教学的重要意义,努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让在线课堂和教学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同学们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思想上、道德上得到相应提升和发展。

如前所述,如果我们在线上教学时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在脑海中要有清醒的认识,从主观上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把线上课程思想牢牢记在心中,体现在教学过程里,渗透到字里行间里。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改进和转变教学理念,从课程设计做起,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效。努力增强课程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

只有我们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和理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课程育人、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事实上,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更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否则,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既达不到课程的知识要求,也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收不到预想的育人效果。[4]

(三)在线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事例或新闻事件

事例是我们日常教学常用来进行教学的实际案例,它因有现场感、时效性,往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在线上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发生在当下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有关媒体对抗击疫情的即时报道案例,将这些报道和事例及时引入在线教学,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进而,将这些事例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内在的正能量,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自觉养成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5]

(四)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率先垂范

要想通过线上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就得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自己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实施课程思政,也才能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因为,教育中师范的作用无可替代,我们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样的道理。我们古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师范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因此,要想更好地实施线上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丰富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率先垂范,起到师范作用。

二、线上课程思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课程内容建设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课堂面授教学,都离不开教学内容建设,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载体就是课程。因此,课程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即好的课程建设,就无法展开良好的育人活动,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课程建设规律,重视课程建设,加强课程管理就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课程建设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线上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学服务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要针对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努力保障课程建设资源,提供物质保障平台,调整教学评价体系,为线上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留出空间。否则,老师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育人功能。这样方可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都做到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7]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起好引导和带头作用,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

教师要勇于担责,树立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观念,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突出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专业主任或专业责任教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并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学校还应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应善于借力,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形成特聘教师巡讲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三)着眼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在线教学也不例外。近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而不是几份问卷或者几个访谈就能解决清楚的。由于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存在诸多的不同。首先,师生虽在同一时间,但出于两个空间,这种空间感会影响师生交流的方式和效果;其次,由于在线教学时,很多情况下师生是不能同时双向看得见对方的。因此,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导致这种交流缺乏了个性,少了些许亲近感。真是考虑到凡此种种实际情况,我在实施线上教学时非常注意,经常会有意识的通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事件或意外,和同学进行情感沟通。

三、线上课程思政的几点经验

(一)重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党、爱国教育实践教材。这是活的教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典型事件,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实时动态,关注国家大事,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向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活案例,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勇抗击疫情时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用事实阐释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伟大构想,中国以史无前例的勇气和担当书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事件,以自己的大国担当阐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通过这次全球抗击疫情的事实再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教育无国界,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是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教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将担当重任,始终行走在实践前列,引领人们奋勇向前。

当今世界面临一系列共同问题与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教育应当承载的时代责任。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了人们诸多教训,引发了人们诸多思考,向人类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当今时代,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需要合作共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要构建紧密相联的共同命运,就需要共同面对安全问题、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等。当前,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互利共赢、互鉴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座基石。通过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可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如这次欧洲疫情防治中,中国不仅进行物质援助,而且派出了精干医疗队,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也彰显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担当、主动作为与积极贡献。

教师要在线上教学中适时引入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激发学生用于担责,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三)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在线上教学时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学会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四)嵌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坚强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从当前教育状况来看,部分学生乃至人民大众的心理状况、卫生习惯和常识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都不容乐观。因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时机,深入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有用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认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健康责任与义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难免会产生恐慌情绪和心理压力。教师要在线上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又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在线上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探索社会突发公共事件背后青年学生应激心理创伤的自我维护机制,对学生心理与行为进行细致询问、有效疏导、及时反馈,帮助大学生做好个人心理调适,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提升他们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主动问候,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和疏导,正确面对疫情,消除恐慌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课程思政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使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内容。无论是课堂面授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必须始终把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贯穿其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坚决实施课程思政,以确保完全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这既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现实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生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