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

2020-08-10 09:07宋曼璐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唯物史观社会

宋曼璐

【摘要】在其诸多著作中,笔者之所以选择《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来展开对马克思这一阶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因为这其中对于该理论的阐释是充满创建性的,恩格斯称其为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清算了以往的哲学信仰,摒弃了曾经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确立了以实践为前提的新世界观,并且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论述,本文拟从人的本质所提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三个层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人的本质;唯物史观;实践;社会

1845年,马克思被迫在布鲁塞尔流亡期间创作了一部提纲式的巨著——《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诚然《提纲》只有11条,但却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其新唯物主义的萌芽。《提纲》第6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阐释人的本质,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将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做法,深入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脱离了费尔巴哈旧的、感性的唯物主义体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他曾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这是从人的类本质,也就是从自然的角度,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来进行的阐发。这两种论述都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问题的经典阐释,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提纲》中的“人的本质”更全面,侧重于社会角度,并且基于实践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阐发历经了一条不断深化的道路,经过了几次较大的思想转变,这个历程也是其唯物史观确立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唯心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自我意识与自由到旧唯物主义时期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体会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再到新唯物主义时期摒弃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认识到社会历史的重要性,最终确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现实的个人”“实践”“社会关系总和”以及“物质生产条件的理解”式的理解,这一道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逐渐脱离黑格尔唯心主义框架、摆脱费尔巴哈机械式旧唯物主义而不断确立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理论渊源

以往诸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深的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绝对精神”到自然人本主义,并对他们进行扬弃,最终以实践为基础确立了自己崭新的人的本质的思想。

(一)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之理论探讨。黑格尔是德国古典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其思想的核心为绝对精神。他继承了人的本質研究的理性主义传统,并指出人的本质是由绝对精神产生的,用辩证法思想来研究人的本质的问题,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黑格尔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笔者认为黑格尔主要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问题产生影响:一方面是劳动,黑格尔认为劳动使人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区别于动物,人可以通过劳动对外在的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使外在环境更适合我们生存,而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它们只能被动地适应外在世界,所以人的本质也就是劳动;另一个方面是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有关异化观点的论述集中在《手稿》中,他赞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但是却否定了黑格尔异化观点的出发点,黑格尔认为异化来源于人的精神和意识,但马克思却创造性地指出我们应从劳动出发,而且应当把这种劳动放在日常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来讨论,而不是以绝对精神为前提。通过扬弃黑格尔的哲学观,马克思向他的新唯物史观又迈近了一步。

(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之探究。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继承了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感性主义传统。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进行了批判,并且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同时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也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费尔巴哈是从自然角度,即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来探索人的本质,感性的人才是唯一的主体,从而得出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的观点。他指出:“完全与动植物一样,人也是一个自然本质”。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的精神与肉体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但马克思不仅考察了自然的角度,还以实践为基础从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弥补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探讨过于直观的不足。因此,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其次,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就是宗教的本质,人异化从而产生了宗教,人的本质应该从自身来寻找,不必投射到外部世界。人先将其本质人格化,设为对立面的对象,而后此出发来研究其本质,马克思借鉴了费尔巴哈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来阐述人与人的本质的问题。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之理论内涵

(一)“人的本质”之理论前提。实践作为《提纲》中最具创造性也是最重要的思想线索,马克思以此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指出其主要缺陷。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旧唯物主义仅仅关注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世界,没有看到人虽然受到外在世界的制约,但是我们也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外在世界进行改造,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双重关系,也就是人们运用实践将主观与客观联系到一起,他还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批判主要是对其宗教观的理解上,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等同于人的本质,但其并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忽略了主要任务。马克思指出,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宗教的本质,也就无法领悟人的本质的核心。

《提纲》的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这也就是强调社会实践对人的本质的重要作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本质才是现实的。《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对人与动物进行明确区分,指出人区别于动物最主要的就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单纯地从自然的角度来探讨的。《提纲》中对此进行了修正,将人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讨论,马克思指出应该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人的社会实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着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提出了他的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这标志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初步形成。

(二)“人的本质”之核心概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的阐述。至此,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清算已经开始,他批判费尔巴哈给人以孤立的、抽象的、非社会性、非历史的界定。费尔巴哈所谈及的“类”也仅仅是原子式的自然抽象本质;此外,马克思抨击费尔巴哈对于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式的理解,认为这是脱离现实,不具有能动性、不全面的。马克思此时提出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才是真正的活动,在实践中人们会分工合作,产生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国家、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才得以确立,实践产生或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最具理论意义的观点,便是摒弃了曾经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社会、实践、历史性的新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尤其重视社会在人的本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社会总是在历史中不断变化发展,它会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保留着之前的良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为流变的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马克思所谈及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并非量化的累积,而是将人类放在总体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地考察,更具现实性。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之价值意义

在理论价值上,《提纲》明确提出了实践的概念,标志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初步形成,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已超越了现代科学,甚至超过现代哲学,拥有了自身自成一派的基础。而其中人的本质的提出,以及运用实践来解释人的本质的问题,也实现了扬弃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确立,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提纲》中所隐含的部分开创性思想,譬如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理论与实践、现实的主体与客观对象世界的对立关系,为日后马克思进一步发展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始创性的基础,《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总括性的概况和缩影,而实践概念更是整个学说的基础和支点。在社会历史层面分析,实践的观点本质上讲就是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我们一再强调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即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要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馬克思在《提纲》中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亦为现代人的实际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描述中,我们体会到,社会并非形而上学式的每个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人根据不同身份所扮演不同角色的复杂背景关系之和。人唯有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负起其相应社会责任、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才能成为具体而现实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其不再是仅存于脑海中的抽象的概念。“历史也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的著名论断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历史与社会关系这三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我们是谁,欲完善自己的本质,就要在社会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其每种形态的变化与寓于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的演进均与人的行为有关。因此,个人不能对自身处境浑然不知,对任何事都抱有侥幸的心理、对待生活总是懈怠且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若是所有人都如此,那么社会就无法向前发展,历史将是空白和黑暗的,甚至走向倒退。因此,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应不断充实自我,完善个体本质,扮演好生活的每一种角色,唯有如此方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全景展示[J].天津社会科学,2014(1).

[3](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

[4](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84.

[5]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唯物史观社会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