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8-10 08:52岳馨钰张志国刘雪姣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现状大学生

岳馨钰 张志国 刘雪姣

【摘要】了解掌握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觀,改进和完善感恩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湖北工业大学1000多名本科生的感恩意识调查结论为依据,查找和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诚信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从教育体系、制度建设、人文关怀、平台搭建四个方面加强感恩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9-0092-03

感恩教育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情感、道德、人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多方位的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来讲,感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层面,它更是一种自立及责任意识的体现,是思想和精神层面成熟的标志。近年来,许多高校老师普遍感觉到,新时代的大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感恩行动缺乏、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这导致社会对大学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产生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方法

2019年4月,课题组向湖北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随机发放了1018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018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393人,占38.61%;女生625人,占61.39%。独生子女452人,占44.4%,非独生子女566人,占55.6%;来自城市的学生415人,占40.77%;来自农村的学生603,占59.23%。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从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个人情感和报恩行为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还具体了解了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其进行感恩教育的情况。

1.总体状况

对于“受访者最需要感恩的对象”这一问题,有89.1%的同学选择了父母,5.99%的同学选择了国家,选择老师的仅有2.65%,其次是亲朋好友、社会。

从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最强,对国家、老师和社会的感恩意识相对较弱。就“你觉得感恩是否是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问题,有98.04%的同学认可感恩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比两个问题不难发现,尽管大学生普遍认可感恩素质是基本素质,但对于应该感恩的对象,则仅仅停留在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上,这种感激是子女对父母的爱的一种本能表现,而对国家、老师和社会的感恩状况暴露出大学生对感恩一词的认识非常片面,他们真正缺乏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感恩意识,这正是当下感恩教育的问题所在。

2.感恩意识培养

在感恩意识培养方面,问卷包含6个问题,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了解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对于“你生活或学习的地方经常举行感恩活动吗?”这一问题,有69.35%的同学选择偶尔举行,20.24%的同学选择从来没有,只有10.41%的同学选择经常举办。

对于“你所在院系是否安排了与感恩教育有关的课程?”这一问题,有45.78%的同学选择院系目前开设有感恩类相关课程,但重视程度不够,有23.28%的同学选择没有开设,选择“有并很重视”的仅有30.9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或院系在感恩教育方面设置了一些课程,但显然整体上不够重视,大学生对目前的感恩教育方式也不太感兴趣。

在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方面,55.11%的学生认为父母会经常进行感恩教育,40.08%的人认为只是偶尔教育,从来没有接受家庭感恩教育的学生占比达4.81%。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在感恩环境打造上存在不足,没有营造出浓厚的感恩氛围;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家庭感恩意识培养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3.大学生感恩能力

在大学生报恩、感恩能力方面,问卷包含7个方面的问题。对于“你会因为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经常提醒自己要懂得知恩图报吗?”这一问题,有68.86%的同学选择“会经常提醒自己”,仅有1.18%的同学选择“从来没有”;就“当你周围的人有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竭尽全力帮助”的大学生有31.93%,57.66%的同学选择“看自己的能力,能帮则帮”。从两个互相矛盾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虽然具有感恩意识,时常会提醒自己懂得感恩,但报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当帮助别人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人倾向于选择后者。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不强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弱、报恩主动性不强的根本原因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对感恩教育不重视。一是全社会的感恩氛围不浓,感恩宣传不够,整个社会没有营造出主动感恩、崇尚感恩的良好环境,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干扰,从而对感恩产生认识偏差,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形成。二是家庭对感恩教育不够重视,大多数家庭更关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对于传统美德、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则较少关注,导致很多学生更关注自身的获得,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回报。三是学校感恩教育形式单一,目前高校主要采用举办讲座、事迹报告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缺少创新,缺乏情感引导,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很难从思想层面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弱的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建议

1.从高校入手,构建“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感恩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安排感恩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构建“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从高校自身来说,可以定期举办感恩文化节、事迹报告会、交流座谈会等;还可以借助与感恩有关的重要节日,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开设感恩宣传专栏,让大学生有兴趣、有意愿参与到感恩教育中来,让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从引导家庭和社会参与方面来说,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衣、写一封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让报恩成为一种本能。

2.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感恩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感恩教育评价机制,把感恩教育课程或活动纳入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让感恩课程与专业课程享有同样的考核系数和奖励标准,让教师真正重视感恩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效果,充分调动施教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感恩先进个人奖励机制,可以探索设立与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同等重要的感恩之星奖学,树立典型,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报恩。

3.从人文关怀入手,加强精神层面的感恩教育

建立感恩先进个人奖励机制是从物质层面对大学生报恩行为的一种鼓励,但青年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也很重要。因此,高校可依托专业心理机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和支持,要有“有人帮助总比孤立无援要好”的认识,受助者要正确看待别人的帮助,认识到接受帮助并非接受施舍,而资助者更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帮助对象。以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感恩、学会感恩。

4.从平台搭建入手,促进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动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动,促使大学生将反哺社会的意识和行为当成一种习惯,积极“报恩”。可通过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主题各异的社会实践项目,例如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支教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关爱弱势儿童、关爱社会。在帮助他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让大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恩社会;还可以建立校级感恩教育平台,发挥学校整体优势,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感恩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让感恩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东辉.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

责任编辑:侯欣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现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