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伦理进路

2020-08-10 08:52吕洪刚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五位一体伦理

吕洪刚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规划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不仅要关注制度是否健全完备,还需关注制度的“善恶”“好坏”等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视角考察“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伦理进路具体体现为5个方面,即公平高效的经济治理体系、民主法治的政治治理体系、守正创新的文化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绿色美丽的生态治理体系。

【关键词】“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现代化;伦理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9-0004-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从13个方面规划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具体而言,这些重点任务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价值目标方面的对接。基于此,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制度是否健全完备的问题,还要关注制度的“善恶”“好坏”问题,即制度的伦理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治理体系五个方面探索制度现代化的伦理进路,对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平高效的经济治理体系

公平与效率是制度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共产主义制度的伦理价值取向时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我们要把公平的伦理价值取向融入制度现代化建设之中,通过制度的创新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度效率作为衡量制度实施成本与收益的概念,是制度建构和变革的基本价值遵循。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基于此,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必然包含了高效率的价值追求。效率是制度变革的永恒主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这为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故此,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制度建构界定好政府“看不见的手”和市场“看得见的手”之间的权责边界。

一方面,我们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认识表明我们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强调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改革阻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体现了经济治理体系对高效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长期以来,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影响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也不利于政府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方面的进一步优化。“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求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制度层面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市场规则的公平性。这体现了经济治理体系对公平价值取向的追求。

市场经济是公平的经济,公平体现在市场活动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结果正义等方面。首先,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不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在同等条件下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都有无差别的获利机会。政府在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时的规则是统一的、平等的、无差别的,不会因主体的性质不同给予不同的待遇。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即市场主体获得的财产政府要给予平等的保护。其次,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发挥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市场活力。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建构确认市场主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的选择权。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市场主体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基础上的。市场主体的真实意思只有在保障自主和自由的选择的条件下才得以体现,从而使交换得以实现,并获得法律的认可。最后,市场机制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最佳途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政府运用“看不见的手”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设条件,对市场的缺陷进行弥补,从而推动经济高效发展。

二、民主法治的政治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民主的价值追求。民主原意是指多数人的统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拓展。民主既可以指一种政治制度、一种价值理念,也可以指一种伦理原则、一种程序和手段。在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民主伦理原则具体体现为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和政府不断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人民是权力的来源,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尊重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主体思想。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就会失去目标和民意基础。

法治就是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中国特色的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要坚持人民民主的伦理原则,还需要坚持法治的伦理原则。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法治原则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規定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特权。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民主与法治伦理原则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障。在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因此,在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用民主的方式推动党内民主发展,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用法治的手段推动党内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党内法治与国家法治的联动发展,全面从严治党,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实现。

三、守正创新的文化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文化治理领域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了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文化管理体制建设,推动了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这一系列制度体系建构表明国家在文化治理方面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统一,集中体现了文化治理的守正创新理念。

守正创新是文化治理现代化建设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伦理规范。所谓“正”就是指正道、正中、不偏不倚;“守正”就是指坚守正道,做到不偏不倚。《史记·礼书》中“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和《汉书·刘向传》中“君子独处,守正不挠”,其中的“守正”都是恪守正道的意思。守正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规范;而创新具有创造、更新、改变的意思,意味着新事物的创造和诞生。巴尼特在《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中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通过对文化发展变迁的考察,他认为创新是文化变迁基础。守正创新揭示了文化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治理体系建构视角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创新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动力根基和活力源泉。同时,守正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才能保证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创新是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和活力的保障,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担当时代使命。如果文化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失去活力,沦为落后文化,被时代所淘汰。守正创新的现代文化治理体系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指引。

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调动广大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是我们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中要坚持的重要伦理原则。

从制度建构的视角看,共建,是指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制度建设,共同完善和发展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使之能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共建要求参与的“全民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主体在党的领导下都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做到治理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尊重并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是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共治,主要指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基于自愿、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行为。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共治要求政府把部分权力让渡给社会主体,承认和保障社会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为多元主体提供自下而上的参与平台和渠道,通过诸如协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共治机制建设,保障参与的“高效性”。共享,是治理成果由多元主体共同占有和分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和发展全面共享和社会保障机制,从而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共建共治共享彰显了美好生活、公正、效率的价值取向。共建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建设,保证了制度的公正;共治坚持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了治理效率;共享坚持分配正义的原则,保证了美好生活的实现。

五、绿色美丽的生态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要求,美丽是生态文明层面的价值目标要求,不仅指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还包含了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等内容,是善的价值追求在生态领域的具象化表达。美丽中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也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时代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统一。

围绕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党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治理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是为解决当下环境污染问题给出的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已成为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同时,长期以来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绿色是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伦理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了和谐、高效、可持续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绿色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了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绿水青山并不是不要经济发展,而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人民群众健康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以绿色美丽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治理体系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是一种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高效、可持续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美]道格纳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8]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夏錦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N].新华日报,2017-11-01.

[11]王春婷.社会治理的共治范式与实现路径——以温州社会治理实践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1).

[1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13]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五位一体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