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奇
摘 要 众所周知的是,与其他学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坚持基于职业导向的这一教学理念。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对于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教学对于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对于各个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本文就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有效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以及探讨。
关键词 职业导向 高职课余体育 俱乐部建設
由于受传统理念的制约,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领导人员对于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投入的精力以及经济也比较少,进而使得课余体育在开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进步。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做好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学校领导人员应该首先改变自己传统的理念,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并且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地完善课余体育的学习内容。
1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对策
1.1学校应该挖掘现有的资源,创建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个高职院校的回魔也在不断地扩大,而现有的体育场地一集体育器材根据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而建设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而要想尽快的实现这一目标,各个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地挖掘现有的资源,尽快的创建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而在创建单项课余体育俱乐部之前,学校可以首先对学生开展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以及喜欢不同项目学生的数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后期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的变化尽可能的完善各个单项体育俱乐部,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所。
1.2改革并且完善体育俱乐部成绩考核机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各个高职院校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建设应该首先不断地改革并且完善体育俱乐部的成绩考核机制,通过这一考核机制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情况以及考核的成绩。例如,首先教师可以制定一个班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出现迟到早退或者缺课的现象,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记录在档案中,并且扣除对应的学分。而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制定好考核的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学校的体育教师来参与考核活动,在考核结束之后,教师结合学生考核成绩以及上课学分计算学生的总成绩,并且将学生的成绩分成4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以及不及格,而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参加补考。
1.3加强俱乐部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整个体育俱乐部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俱乐部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例如,对于所有俱乐部的体育教师,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加大对于所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邀请专业的体育人才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同时学校还应该根据他们的考核成绩给予教师对应的奖励以及惩罚,以便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其次,各个高职院校在招聘体育单项体育俱乐部知道教师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提高招聘的条件,可以从学校本专业的教师选择,也可以从社会上一些优秀的俱乐部进行选择,当然在进行招聘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考核,然后从中选择优秀的体育指导教师。最后,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应该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调查,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指导人员应该及时的辞退他们,以免影响整个教学效率。
1.4合理的使用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经费
在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活动经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各个俱乐部应该学会合理的应用这些经费,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个俱乐部的实际发展情况尽快的制定一个财务管理机制,做好经费管理工作,确保所有经费的合理应用。其次,俱乐部还应该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收费标准,保证所有会费的及时到账。或者学校也可以聘请专业的财会人员来管理所有的经费。最后,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地号召并且鼓励一些社会企业对俱乐部的赞助,而对于提供赞助的企业应该给予他们对应的荣誉。
2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以及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领导人员以及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对于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的重视程度。尽管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余体育俱乐部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其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各个学校应该不断地探索以及实践,创新俱乐部的组织以及管理,完善俱乐部的建设,进而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习惯,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志燕,黄欣加.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 陈玉彪.福建省中职与高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
[3] 肖祥.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参与行为现状研究——以武汉市高职院校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