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娜
摘 要:在时代发展中,传统考古发掘的运行模式已经逐步被淘汰,难以符合新时代下的要求。在科学发掘的过程中,需要转变考古理念,从实处入手,明确发掘标准,促进田野考古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田野科学发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为现场文物保护和后续研究提供全面有效的系统资料信息。
关键词:田野考古;科学发掘;衡量标准;对策和措施
1 考古发掘传统运行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1)对文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考古领队往往重视考古发掘工作,但是忽视了文物的保护,在思想上存在误区。很容易将文物保护看做是专家的事情,需要在实验室内完成,存在较大的偏见。另外,在与专家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虽然有些人具备到保护基地考察的资格,但是对文物保护的研究力度不足,一线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文保工作存在较大的缺失。哟书文物学知识的欠缺,在材料选择、选择方法、保存方式等方面会出现一些微小的错误,破坏了文物,不利于文物保护。加上考古与文保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和谐,也会影响科学发掘工作的正常进行。
2)现场保护技术相对滞后。以往,在文物保护方面,相关技术主要出自实验室,考古人员是科学发掘团队的主要组成。随着时间的发展,虽然建立了文物保护中心,但是,文保人员的數量相对较少,无法提供最专业的现场保护技术,在解决一些高端问题方面比较欠缺。在发现文物的时候,临时请来的文保专家不具备适应性,在认知、设备、技术等方面与现场考古存在一定差异。
3)考古发掘经费有限,文保资金投入多受限制。虽然我国加大了对考古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考古工作的需求,经费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考古工作相对复杂,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时间跨度大,周期长,花销较大,因此,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考古工作进度会受到较大影响,加上一些资金利用的不到位,进一步弱化了田野考古科学发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在实际发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赶进度、缩短工期、节约开支等现象,难以有效保障科学发掘工作。
2 衡量田野考古科学发掘的标准
1)考古发掘是否合法。考古发掘是一种法律授权的行为,因此,需要以相关法规为依据,为科学发掘提供保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考古发掘管理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并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实现一定的突破。因此,只有保障田野考古的合规性,才能促进科学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2)考古发掘方法是否科学、有创新。科学发掘的重点在于科学二字,针对不同的发掘对象,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发掘方法,除了最常使用的基本方法外,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方法,增强发掘的科学性,保证科学发掘成果的质量。考古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思维,除了新规程以外,还需要灵活变动,创造性的开展田野考古的各类发掘工作。
3)考古发掘技术是否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想要做好科学发掘工作,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使用,必须组建专业的发掘团队,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对其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等进行考核。同时检查相关的仪器设备,将各种技术相互融合,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发掘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实现理想的成效。
3 确保田野考古科学发掘的对策与措施
1)确立正确的考古发掘理念。确立新的指导思想,结合新章程,把握区位类型学理论,对聚落考古概念进行分析,掌握类型学、地层学等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外,作为考古工作者,应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不得随意发掘,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程序,对法律法规进行把控,为科学发掘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奠定制度依据。应仔细判断考古发掘中的现象,结合实际情况研读材料,将两者有效融合。同时,考古工作者需要树立良好的文保意识,和谐统一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解读专家意见,尊重文保工作,使其能够顺利实施。应重视发掘出土文物工作,妥善维护文物从现场发掘到实验室的整个过程,及时安排人员进行修复,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2)提高考古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考古领队需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了解各种考古方法的优势和缺点,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多搜集相关案例并详细分析比对,不断在业务能力方面实现精进。对于团队成员来讲,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涉猎广泛,拥有相关学科的丰富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板,能够及时解决临时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做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比如,良渚文化的祭坛、红山文化的祭坛、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女神庙以及郑韩故城的祭祀遗址等,在发掘的过程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比较及时到位,能够通过多样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对研究成果提供了定量化和定性化基础。考古工作者需要多观察,多分析,多了解,加强各个领域的学习积累,博闻强记,查漏补缺,对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做新时代田野考古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科学发掘工作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3)提高考古发掘的科技含量。在前期的资料准备过程是,需要结合资料中的数据,对可能出土的文物进行推测,从药品、仪器、材料等方面进行准备,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建立临时的实验室,制定完善的规章流程,在科学规范的保障下,为科学发掘和文物保护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应保持第一出土文物的最佳状态,树立危机意识,考察存放地点的温度和湿度等,做到干燥清洁,避免出现虫害和发霉等现象。另外,需要考虑文物出土过程中的环境突变现象,即文物在出土瞬间,由于温度变化而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引发比较剧烈的变化。对于彩陶器与漆器来讲,常常出现龟裂、翘起与毁灭等现象,脱水、变形与开裂等问题则出现在木质文物上。在修复的过程中,应结合文物的特点,把握材料自身的特性,使两者能够相互兼容,保持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表现出文物想要传达的信息。
4)多角度提取量化信息。在田野考古的过程中,信息的提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在全面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为考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考古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更多的数据信息,通常情况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卫星定位系统、遥感考古技术和信息系统、电子全站仪等,获取准确的地理信息,建立空间地理模型,对地图数据进行完善,掌握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将各种数据优化整合,在完善统一之后,推测出当地的环境、气候、土壤等自然类条件,便利考古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关注现场埋藏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对地层的细微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内部的矿物和有机物组成,掌握考古文物的劣化机理,以此为依据,对环境变化速度进行掌控,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全方位保护文物,减少破损裂缝等现象。对于易变形和易氧化掉的器物,可以运用三维扫描仪,经过全面的扫描监测,提取文物出土的表面信息,用它本身的语言解读,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以便后续研究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总之,考古发掘的传统运行模式,在当今田野考古工作中已经逐步被淘汰,不符合新规程的标准,对田野考古的发展造成了相应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确田野科学发掘的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正确的发掘方向,促进田野科学发掘工作的进步。同时,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发掘模式,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增强各项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进.关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认识——以陶寺文化早期城址发掘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7(01):99-100.
[2]张艳.田野考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思考[J].陕西档案,2014(03):123-124.
[3]周玉端.试论西方田野考古的研究转向及其启示[J].珞珈史苑,2018(0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