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菲++周春放
摘要:服务群众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电视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只有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的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做好群众工作,依靠群众,融入群众,才能把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活鱼”抓到,才能采制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也才能面向群众,讲好新闻故事。
关键词:人民群众;衡量标准;调研;文风;鼓劲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各个历史时期最有智慧的建设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服务群众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作为电视媒体人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需求,认真落实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清、吃透这些活动的实质要义,把这些活动作为电视媒体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深化和延续,才能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按照“三贴近”原则去做好新闻宣传,去讲好身边的新闻故事,用好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典型人物事例去提高影响力,让广大电视观众在新闻作品的感召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激发内在动力,这也是检验电视媒体人服务群众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如何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将服务群众的工作抓深、抓细、抓出成效,现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 深入调研,带着思路下基层
新闻记者的“三贴近”原则,就是要求通过记者与群众的联系互动,拉近与广大群众的关系,让群众能够把真实的线索、真实的故事提供给你,讲给你听,让这些最初的第一手素材,转化为新闻作品中的一个个看点。
新闻作品要确保有看点,就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记者在下基层之初,就必须先做足功课,对所采访的对象有深入地了解。比如,在对“访惠聚”工作做一个全面的报道时,首先要了解所在地区的全面工作,在深入报道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先说什么,先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事先都要有计划、策划。等找到以后,还要对这个切入点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扎实的实地调查。调查后,我们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进行深入地调研,在和群众的交流中,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看哪些素材是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反映我们主题思想的,是能够反映驻村工作队真心实意为帮扶村办实事、解难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必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服务群众的胸怀,到群众中去拍摄那些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去摄制那些能够让人身临其境的视频画面。
到基层去可以把那些为帮扶对象送点子、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的典型;那些积极主动帮所在地跑项目、跑资金,解难题,根据所在村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进生产经营模式,为后进村今后长远发展蓄底气、固根本的先进;那些深入贫困家庭中间开展亲情式慰问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弱势群体身上,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党的光辉形象的真实故事等等挖掘出来,通过电视新闻作品反映出去。如果在这其中我们脱离了服务好群众的根本,下基层走马观花,做调研道听途说,写报道虚构杜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受众的信任,更别说维护好自己的受众群了,最后的危害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党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
二、 改进文风,上传下达解民忧
要推进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在扶贫攻坚战和“访惠聚”的宣传报道中,驻村工作队帮扶村里改善民生、扶贫帮困,说到底,还是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要用真心实意,用真情实感,用真实镜头,把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实事的人和事,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展示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博大胸怀。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心里装着服务群众的宗旨,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坚持到实地、查实情、求实效,用朴实的文风,讲好中国故事。坚决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胡编乱造等不实之风,要改进作风、文风,电视新闻记者要当好小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交朋友,学会用老百姓的土话和他们谈古今、谈家庭、谈人生、谈农业、谈经营……要改进作风、文风,电视新闻记者要用真心、动真情、讲真话、写真事,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把群众一听就懂、喜闻乐见的事情讲述好……要改进作风、文风,就必须要有废寝忘食、夙夜在公的精神,用“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敏感性,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印……要改进作风、文风,电视新闻记者就必须拿出真功夫,献出真法宝,真诚地和群众交朋友,发挥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把党的政策方针路线通过电视载体告诉群众,把群众的心声通过新闻报道反映上去……说到底,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依据,为帮扶村和社区解决难题,为群众的远虑近忧出谋划策。电视新闻记者不但要“身入”,更要“深入”,切实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中间,深切体会群众疾苦,耐心听取群众呼声。采制出的新闻作品要能够展示出党的光辉形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吸收到来自主流媒体的正能量。
三、 面向未来,着眼长远鼓干劲
社会实践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因此,对新闻记者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群众不是一阵风,不是雨过地皮湿,不是昙花一现的形式主义,更不能做表面文章。参加社会实践,真心服务群众,需要电视新闻记者长期艰苦的努力。要用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让群众能够在接受采访时敞开心扉,对记者说真话、道实情,通过电视报道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到村里和社区采访,不但要仔细听取所帮扶对象的现状介绍,还要了解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后续写作时才不至于提笔无话可说,或是只知照抄文件,离开文件不会写新闻;或是只知上网搜索,让离开“度娘”就不会写新闻的怪象越演越烈。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记者更要有前瞻的眼光,面向未来的胆识,研究学者的严谨,能够站在今天的起点上,用清晰的思路,用科學地规划分析群众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的利与弊,能够在引进资金、技术及需要帮助时给予一定的帮助,能够让新闻报道中先进典型的力量感染、鼓舞、激励那些仍然奋斗在脱贫致富路上的群众,让他们见贤思齐、穷则思变,用新闻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人们的心灵更加丰满。
服务群众,对记者而言,实际上就是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了他们的新想法、新目标、新追求后,才会和他们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才会有一家人的亲密感,才能让他们第一时间把改进意见、建议反馈上来,及时调整电视节目制作内容,及时地对政策性较强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疑释惑。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群众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同时要杜绝下基层成为“吓基层”, 服务群众是真的“深入”,而不是徒有虚名的“身入”。
着眼长远鼓干劲,是电视主流媒体的历史责任,作为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怀揣“四个意识”,围绕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用真抓实干的“大外宣”格局,更好地凝聚和传递时代正能量,激发出各族群众爱党爱疆爱国爱昌吉的思想情感,发挥出导向引领的作用,大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