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军
在高中教育阶段,英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各种研究与实践层出不穷,大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高中英语教学在整体上不断向好。但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又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认为,高中英语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都与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单纯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现象仍比较常见,人文素养渗透相对来说是一个短板。本文即从推荐优秀英文影视或书籍、将英美文学作品充实进阅读教学和组织人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浅谈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人文素养渗透的策略方法。
1. 推荐优秀的英文影视或书籍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一种体现。英语中处处体现着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又会对其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乃至娱乐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进行人文素养渗透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英文书籍,或者观看英语影视作品。但是,目前市面上各种英文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而高中生的分辨水平又比较有限,如果不小心购买到盗版或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反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做好储备,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深对学生兴趣爱好方向与各类英文作品的了解,以保证能够把优秀的作品推荐给他们,切实起到人文素养渗透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的“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讲到了曼德拉的故事。曼德拉的一生本来就充满传奇色彩,散发着人文情怀,其事迹能够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触动。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曼德拉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或者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伟大人物是非常有帮助的。曼德拉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生命各个关键节点的选择都闪烁着人文光辉,这些都是教材内容有限的篇幅所难以充分体现的。
2. 科学选择英美文学作品以丰富阅读材料
以上提到的推荐影视或文学作品,主要是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和阅读的,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时间,把娱乐休闲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般的作业所不具备的效果。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也是进行人文素养渗透的好机会,不应被忽略。相对单词或语法知识的教学来说,阅读教学能够在渗透人文素养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在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不仅活跃而且连贯,良好的阅读更能促使学生自发产生丰富的联想,较为深刻地领悟阅读对象所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当然,与推荐作品类似,课堂教学选择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慎重,既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要能够带给学生积极健康的影响。
例如,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三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来自马克·吐温的同名著名中短篇小说,辛辣讽刺了当时在英国社会蔓延的拜金主义思想。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同名电影的台词对话。这部电影虽然经典,但时间比较早,很多高中生可能没有看过,也就不会对电影中演员的表演有什么印象。从这一点来说,教材内容相对原著在细节上是不够丰满的,与原著在文学水平上的差距也比较大。所以,教师可以将原著作为补充内容引入阅读教学中,或者只选择其中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段落让学生进行阅读,对比原著与电影台词,然后组织大家用英语谈谈自己的理解,哪个带给自己的感受更深,为什么。
3. 组织情境模拟等人文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渗透的最终落实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是教师所代替不了的。也就是说,要推动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采用情境教学法,只不过这些情境的创设目的可能主要放在促进英语运用、提升学生胆量等方向上,人文素养渗透的考虑比较少。已经开始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多考虑一下怎样把人文素养的渗透也融合进去,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而对该种方法较为陌生的教师不要盲目采用,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情景模拟开始,观察学生的反映,让学生能逐渐习惯,同时也有机会对该种方式进行完善,循序渐进地提升其教学效果。
仍以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三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为例。如果从比较简单的形式入手进行模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台词就按照教材内容安排即可,可加入一些学生自己的表情或动作。而对于那些比較熟悉情境模拟的师生,可以增加难度,比如在阅读原著相应情节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自行创作剧本然后再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其实是在对原著进行更加深入地剖析,而且有机会与自己所处的生活现实相结合,加深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人文素养渗透的效果更明显。
综上所述,相对英语知识技能的提升,人文素养的渗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比较新的话题,相关研究实践还不够充分。希望广大同仁能够转变教育理念,既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也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让英语教育能够产生更大的意义,成为学生精神能量的一部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助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