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文化语境下粉丝圈层的特征及生成

2020-08-10 08:49邓思宜
新闻传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肖战圈层亚文化

【摘要】技术的变革和商业资本的冲击使得当代社会呈现出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的圈层。尽管有着地缘的隔绝因素,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缘的隔阂,让不同阶层但有着同样爱好的人聚在一起,而让这些人聚在一起的原因也值得研究和考量。

【关键词】亚文化;粉丝圈层;特征

【作者简介】邓思宜,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以“小众”和“边缘”定义的亚文化圈层有着自身的分层,有人数众多的饭圈文化,也有力量赢弱的耽美文化。数字技术赋予了粉丝参与权的”错觉”,也通过技术与资本的合谋将这些实践嵌入了粉丝对偶像的浓烈情感之中。喜爱不同事物的粉丝组建不同粉丝圈层,粉丝圈层虽有不同但也有共性之处。

一、粉丝圈层的特征

(一)集群性

由于一些人的突出特质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经过屏幕的放大后,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传统时代粉丝是流动性的,交流范围也只仅限于某个地区。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地缘的桎梏,天南地北的粉丝可以进行交流。粉丝在网络中找到组织,并沉浸于虚拟式的组织。

(二)区隔性

因喜爱的对象不同,粉丝的组织有所不同。例如TF-BOYS的粉丝,喜欢TFBOYS中其中一个人的唯粉,喜欢三个人的团粉,甚至还有喜欢团队中的一个和其他偶像组成的CP粉。粉丝圈层之间有着明晰的界限,这种界限也使得“圈地自萌”成为一种共识。

(三)包容性

虽然粉丝圈层的界限阻隔了粉丝圈层的交流,但在内部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包容性是極强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只要喜欢同一样事物,则无论年龄、地位、还是身份,都可以在组织中平等地交流。因此,包容性带来隐形的平等和自由。

二、粉丝圈层的生成

(一)文化认同的想象共同体

粉丝群体是一个相对闭环的“想象的共同体”,许多粉丝社群甚至带有一定的排外倾向,尤其容易排斥“局外人”的窥视。[1]心理学研究者一般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2]而且社群的着重点是具有“共同点”的人群。[3]基于文化认同,加上互联网技术更迭,各个群体打破地缘而聚集形成粉丝社群。而不同的文化认同,则产生了不同的粉丝社群。有因喜爱“吸猫”而聚集社群,有对动漫感兴趣而成立动漫小组,也有喜欢配音的人士在各个配音APP中进行交流等。

如在肖战A03事件中,因肖战在《陈情令》电视剧中独特的角色设定,和王一博组成的“博君一笑”聚集了一大批粉丝.而喜爱两个人在一起的粉丝则被称为CP粉。

不同于大众对耽美文化排斥或者中立的态度,这部分粉丝对于耽美文化的出发点是认同的,于此,认同耽美文化即是众多粉丝的想象共同体,他们混迹在互联网的各大社群进行交流和分享。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成了网络传媒尤其是新媒介的发展,技术的锐变不仅加速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而且撕裂了青年亚文化的传统形态,赋予了新的风格转向。[4]互联网社群的虚拟性让两个陌生人迅速亲昵的同时,也极易因为部分不同让双方恢复陌生人的关系,而这种“弱连接”关系在当下也愈来愈常见,因此通过网络建立的关系不确定性指数颇高。在此种情况下,吸引力和归属感是削减不确定性的积极因素。[5]

(二)颠覆现实的表达空间给予言论自由

因为小众化,现实中能表达话语的极其有限。而通过网络,他们不仅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虚拟的空间,加上匿名性的特征,所有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言和分享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发表的言论。

1.贴吧:以“贴”会友

贴吧是以兴趣为主题聚合志同道合的互动平台。基于关键词搜索的主题交流,用户输入感兴趣的关键词后,贴吧会自动生成讨论区,用户能够立即参与交流,而且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贴吧为粉丝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不需要关注就能进入贴吧和发布内容。如在搜索栏中搜索“肖战”,会弹出“肖战”“反肖战”“肖战小说”“肖战王一博”等。截至5月19日,“肖战吧”关注量38.5万,帖子14684万,而“肖战王一博吧”的关注量8985万,帖子为1万。根据数据对比,肖战的唯粉数量远远超过他的CP粉,但小众化和边缘化依旧不能阻挡他们的喜爱。

2.微博:建立超话

不同于封闭式的社群,微博建立超话,可以为自己偶像打榜应援,属于半公开式的社群。粉丝关注超话后,粉丝需要每天完成一定的任务,签到和发布相关内容。而粉丝的打榜也可以助力偶像超话占据明星超话榜前几名。粉丝选择与自己喜好和认知趋同的超话社群,在半公开式的社群中发布相关内容,也让这部分小众群体有了一个空间寻求到认同和满足。

3.B站:UP主担任意见领袖

B站是哔哩哔哩的缩写,英文Bilibili。以亚文化起家的B站,因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聚集了一大批喜爱二次元动漫、鬼畜视频以及萝莉控等粉丝。

作为年轻一代热衷的APP,很多UP主发布关于自己喜爱或感兴趣领域的视频,引领了很多拥有相同兴趣人们的拥护。在这个过程中,UP主承担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观看视频后,粉丝可以关注转发点赞三连,而评论下方更是聚集众多粉丝,彼此的互动更是加强了该领域的挖掘和分享。

(三)重构的特殊文本彰显独特个性

在粉丝社群里,存在大量内部流通的文本、情感符号以及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这些意义实践构成了粉丝们的日常生活,而并非外人看来通常显得仪式化的独立事件。[6]作为媒体消费者的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媒体“投喂”的信息,开始主动参与到事件进程中,从孤立个体转变为具有社交性,从沉默无语转变为喧闹嘈杂和开放公开。[7]而在亚文化社群中,人们同时使用数字式符码和类比式符码进行交流。数字式符码带有随意性,其符号和指涉物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关系。而类比式符码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十分相像,连续不断的,而非零散的。[8]

1.缩写

相比于以前的文字,缩写更为简便,而且缩写营造一种非我圈类看不懂的意图,有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境。这种局外人不懂的疑惑更是增加了他们的生产快感,而社群的圈层话语也愈加明显。

如当下出现的初阶版本pyq即朋友圈,dbq即对不起,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等。中高阶版本“1136元”中一千指易烊千玺,一百指白敬亭,三十指弟弟吴磊,六元指刘吴然等。

2.表情包

在粉丝交流的过程中,粉丝使用的表情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APP上固有的表情包,这类表情包如“微笑脸”、“捂嘴笑”、“哈哈大笑”等。但这部分青年不止于此,给微笑脸赋予嘲讽的含义,再见挥手表示不屑于此的意义;另一类是用户自己或者他人制作的表情包,如一個人喝酒的图片配上文字“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蕉太郎拿着香蕉的图片配上文字“蕉个朋友”、老鼠捂嘴哭的图片配上文字“我尽量哭得很小声”等。以特点显著的图片配上戏谑的文字表达年轻人的叛逆。

3.文本形式组合

随着网络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单一的文字或者表情包形式已然不能满足年轻人的“网上冲浪”。因此,文字配括号加动作的组合形式成了青年人交流的常态。例如马上吃饭(玩手机)、出去玩(在拿东西)、去唱歌(在等人)等,前面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而括号里面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将来时态和现在时态的叠加彰显了年轻人交流的独特。

结语

亚文化语境下,不同粉丝圈层秉持着“圈地自萌”的原则,圈层之间互不干扰。小众群体在自己营造的“理想世界”中畅所欲言。无论是入圈喜爱的人或事,还是为转移现实压力聚集,都是在寻求一种认同。

不同粉丝圈层在亚文化的发展下逐渐有了主流化趋势,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小众文化也开始主动被收编。如当下的rap和摇滚文化已然不再是当初对现实反抗的音乐,而是为迎合大众口味的音乐改编,而亚文化最终是否都走向被商业收编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一伊,粉丝研究流变:主体性、理论问题与研究路径[J].全球传媒学刊,2020,7(01):53-67.

[2]王平:,刘电芝,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81.

[4]方黎,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与价值判断[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89-93+112.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6-287

[6][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0-51.

[7][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78-279.

猜你喜欢
肖战圈层亚文化
肖战:认真搞笑,请多指教
漫画哲理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肖战:演员的自我修炼
肖战:而立之年,仍是少年
意林2019年8月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