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雯
(西藏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体温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指标,机体内体温保持恒定,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患者易因手术刺激等原因,导致体温低于36℃的低体温状态。术中低体温状态发生后,会使患者的心率增加、颅内压与耗氧量增大,使患者出现疼痛、不适感,影响手术开展,严重者也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细胞功能障碍,麻醉苏醒延迟等严重并发症[1]。因此,手术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案,预防手术期低体温发生,意义重大。因此,本文特选择120例病例开展对比研究,探析优质护理实施对手术期间低体温预防作用。
抽取2019年6月~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入组,分组时依据动态分组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38.45±2.09)岁;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39.16±2.83)岁;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明显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配合;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方法:①控制病房环境:做好手术室消毒工作基础上,重视手术室温度调节,保持在合适温度,室内温度应在24~26℃之间,湿度保持在40%~60%间。避免手术室温度过高,促进细菌繁殖,使手术创口感染几率增大,且过高体温也会影响手术医师的操作,不利于手术开展。同时避免手术室温度过低,以免温度过低导致患者身体散热,导致体表温度降低。②注意保暖:皮肤作为机体热量流失的主要部位[2],手术前应准备好保暖被,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展麻醉或手术准备时应用保温被覆盖暴露皮肤。手术过程中针对非手术部位,应用保暖被或敷料覆盖,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暴露程度,进而减少皮肤散热。行胸腹腔手术治疗时,应将手术室内温度适当升高,并用浸泡温盐水的纱布对术野进行保护,减少热量流失。术中需要采集组织,开展病理检查时,也需用皮肤保护膜覆盖,减少皮肤大面积暴露情况。③开展复合保温护理:静脉输入大量低温度液体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寒颤等表现,若输入冷藏血前未加温,则会导致低体温发生,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并发症。因此,手术过程中实施体腔外保温、体腔内加温联合护理,针对术中输注的液体、冲洗液均需加温至37~40℃后输入体内,输液时间控制在2h以内,冲洗胸腔时液体保留5~8min[3]。输注库存血时,可将输液管缠绕在加温仪上,对血液进行间接加热,可使液体温度保持在理想温度,避免采用水浴加热时保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④体外主动加温。全麻病人和预计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的病人,我们给予充气式加温毯的保护。覆盖患者身上的保温毯可以确保热传递最大化,达到预防患者低体温的作用。⑤低体温处理: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处理低体温症状。患者术中一旦出现寒战等表现,可立即给与去极化肌松药,使机体内环境有效改善。因麻醉药物引起的低体温较为常见,因此,用药前应严格控制麻醉药物剂量。术后一旦患者出现低体温表现,应立即采用有效的升温措施,但是注意控制温度回升速度,针对轻度低体温患者,每小时体温恢复应控制在0.3~1.2℃,严重低体温患者则需快速升温,每小时保证体温恢复3℃左右,注意体温肢体末端的升温速度,以免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4]。
记录两组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将所有资料根据计量与计数不同,采用t值x2值与不同的检验方法,以SPSS24.0软件系统,P值<0.05,有统计差异。
观察组低体温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
表1 低体温发生情况对比(n,%)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麻醉药物、手术室环境、输液与输血温度、手术因素、人文因素及患者因素等。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表现,会使体循环血液中的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减少,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对凝血功能造成抑制,进而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也会出现DIC。低体温患者也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心输出量升高,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引起循环障碍,同时心脏耗氧量增加,也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发生。根据相关研究显示[5],相比于正常体温患者而言,术中低体温患者出现心血管危害升高3倍左右。与此同时,低体温状态下也会引起切口感染、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延长术后清醒时间。因此,手术治疗期间开展有效的优质护理干预,加强手术室温度调节、减少术中因皮肤暴露造成的热量流失,实施复合保温护理,加强低体温护理干预,可预防低体温发生,并减少低体温发生后造成的损伤,保证手术顺利开展。
本结果证实,优质护理的实施,可有效预防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发生,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手术期间开展优质护理,可预防低体温发生,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不良影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