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苗,周 彬,金 玲
(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急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儿童较成年人多见,致死率高[1]。本文对3例HUS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2018~2020年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HUS患者3例,平均年龄30.5岁,初产妇2例,经产妇1例,术中顺利,于产后三个月内发病。2例重度先兆子痫,妊娠合并重度贫血;1例重度先兆子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双胎妊娠。均急诊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资料见表1。
表1 3例HUS患者产前临床资料和分娩状况
目前,常用的抗凝方案中,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会加重患者全身和脑出血的风险,而无肝素透析时很容易出现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造成患者血液的丢失及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无法保证,导致患者贫血加重;危重病人尤其在有出血风险时,枸橼酸既能满足体外抗凝的需求,又可减少患者凝血的风险。3例患者通过生化及B超显示肝功能状态正常,枸橼酸是治疗的抗凝首选见表2。
经过4-5次的CRRT治疗,3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其中尿量由产后无尿或少尿增加为1200 mL、1350 mL、950 mL;Cr值由入院的519 umol/L、659 umol/L、706 umol/L降至212 umol/L、226 umol/L、264 umol/L;当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纠正,氮质血症稳定时,将肾脏连续替代治疗改为血液透析。
表2 3例HUS患者入院时的基础肝功能状态
血浆置换(PE):其原理是通过有效的血浆分离法,从循环血液中去除血浆的某些大分子致病性溶质或蛋白结合性溶质,同时补充外源性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以去除血小板聚集物质,补充抗血小板聚集物质,同时补充缺乏或突变的补体调节因子,如H因子[2]、人血白蛋白、晶体液等置换液。
血浆置换的发展机制可能为:清除有促使血小板聚集的UL-vWF多聚体;同时可以清除对抗此酶的自身抗体;血浆置换可补充患者缺乏的或被抑制的vWF-cp;清除体内激惹因子。
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患者血小板升高≥160x109/L,总胆红素由52.3umol/L降至36.4 umol/L;直接胆红素由38.1 umol/L降至16 umol/L,减轻溶血症状。
抗感染处理。头孢类抗生素输注、产后伤口换药、按时排空乳房乳汁、每日按压宫底观察阴道出血情况等措施;控制血压。住院期间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2.5mg,口服1次/日;纠正贫血,贫血是HUS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发病机制主要指微血管性溶血,末梢血涂片可见形态异常的破碎红细胞,另外,血小板减少如继发出血可导致患者贫血加重;本文在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激素治疗,达到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稳定细胞膜,增加溶酶体稳定性,的作用[3]。
(1)评估患者出血情况及导管流量通畅度。当导管流量欠佳时应及时调整临时导管的位置,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舒适卧位,并用20ml空针调试;上机前测量患者中心静脉压值(CVP),防治超滤不当发生透析并发症;全程给予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变化、血氧饱和度等;CRRT治疗时需每小时监测体内及体外静脉血清中的游离钙浓度,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枸橼酸和葡萄糖酸钙的输注速度;观察心电监护各值指标是否正常;血浆置换安装管路后用0.9%氯化钠溶液2L预冲,为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补充置换液的原则为置换液量≥弃浆量。治疗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5 mg预防过敏反应;预防凝血,如发现透析器颜色变深,动静脉压或跨膜压逐渐升高,可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观察是否有凝血情况。
由于HUS患病情重,需反复抽血化验,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肾功能等指标;产后患者自主行动不便,护士及家属定时鼓励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发生压疮;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需加强患者心理支持,减缓患者的恐惧及焦虑心理,使积极配合治疗[4]。可交代家属多将宝宝照片及视频向患者展示,增加积极心态及对生活的向往。
HUS是指妊娠及分娩过程平安无事,而产后3个月内出现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产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复杂,治疗难度大,护理范围广,即早诊断、早治疗。正确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