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2020-08-09 08:56刘国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刘国敏

[摘   要]深度阅读,是指能够提高知识覆盖面、扩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阅读。语文教师可大力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把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典故等,作为学生理解文本关键内容的根本依据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作品涉及的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用思辨性思维去认识人和事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收获文本表达的高尚精神。

[關键词]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2-0009-02

不少人有这么一种感受,虽然读了各种媒体新书榜上的书以及不少名著,但仍然没什么长进。其实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只是“阅读”了这些书而已,而知识的增长,能力、思想的发展,却来自于“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指能够提高我们的知识覆盖面、扩展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的阅读。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既了解文章的内容,又深入感悟其精神内涵,从而丰富文化知识、拓展思维视野,获得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收获文本表达的高尚精神。

一、深度阅读教学实施的背景

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开展深度阅读教学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息息相关。中学阶段的教育肩负着实现“一体四翼四层”的重任。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的核心任务,达到“四层”的要求,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优秀的学科素养和充足的知识?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最近几年,自主招生面试越来越重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做出了修复文科传统的决定。 而今,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2018年三套高考语文全国卷在题型上的新变化以及北京卷“微写作”的出现等,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要在考查学生思想性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考查。 所以,不管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教师都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工作之重抓实抓好。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深度阅读教学的三个实施层次

深度阅读教学的“深度”涉及三个层次。一是深度认知,指对文章涉及的语文知识要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二是深度思考,指对作者的精神品质和其所生活的时代要有深入的了解,并做客观辩证的分析;三是深度对话,指要与文章、作者进行透彻的对话,以获得精神的升华。

1.解析深度的知识

教师可将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典故等,作为理解文本关键内容的根本依据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关键内容,充分准确地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水到渠成地去探究作品内涵及其投射出的时代风貌。

以李商隐的诗歌《马嵬》(其二)为例。这首诗歌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典故非常丰富。如其涉及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盟誓、卢家莫愁,还涉及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身兼四十余职、无恶不作、祸国殃民的历史事实,以及马嵬兵变、甘露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其部分诗句之意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部分诗句之意息息相关,如“六军不发无奈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等。如果教师仅仅是根据课本注释去简单讲解,那么学生只能简单了解课文内容,粗略知晓一些概念而不能深入文本去理解诗歌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唐明皇时期的马嵬兵变讽刺当时的甘露之变的良苦用心,更无法体会诗人对唐朝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之情。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帮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大力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把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典故等,作为学生理解文本关键内容的根本依据进行讲解,致力于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涉及的丰富内容。这样学生便能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思维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要求,并且在“实施建议”中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全面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是何等的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在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作为重要的目标去落实提供了关键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精神品质和其所生活的时代,教会学生客观辩证地思考,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记念刘和珍君》是这样评价杨荫榆的:“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广有羽翼”。在鲁迅笔下,杨荫榆女士成了反动政府的帮凶。文本中鲁迅对杨荫榆的批判是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形做出的感情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杨荫榆做客观评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多去了解杨荫榆的事迹,并撰写笔记、交流讨论等,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客观全面地去评价人物。学生在了解杨荫榆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发现,杨绛《回忆我的姑母》中的杨荫榆是这样子的:在战乱的年代,她的想法是,孩子上街游行,很容易牺牲。为了保护学生,她禁止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她的“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日军的蹂躏”,她“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迫使日本军官责其部下退还抢掠的财物,从而引起日本兵的憎恨。从这些文字中,学生看到的杨荫榆是一个爱护学生、敢于反抗日本人侵略的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如果学生仅凭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杨荫榆的表现去评价她,那么得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扁平化的。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想评价人的得失功过就应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客观辩证地从多方面去评价而不能单一、武断地去认识、评价。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客观全面的思考能力大有裨益。

3.注重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一次次心灵的旅程,参与一次次的文化盛宴,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明确了“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而要想落实这一要求,教师就要有效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把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先生把内在的审美情趣寄寓于外物的描写中。郁达夫用“细腻”“清闲”“落寞”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一层层铺满地面的槐丝能激发郁达夫内心丰富细腻的感情,故都之秋的“衰弱的残声”足以让郁达夫魂牵梦萦。故都之秋给人的孤独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心境的体现;和故都北平一样,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淡淡的秋意。

又如《故都的秋》中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所展现的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实际上与郁达夫那时的心境是完全吻合的。郁达夫为何着力表现故都的秋的这种悲凉美呢? 因为他怀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他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既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悲凉”,又看到了其美好的一面。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探究其所抒发的情感。有学生认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西方文明冲击下走向衰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传统文化的衰败让郁达夫的心里满是无可奈何的悲凉。因此,他不可控制地发出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执着守望。学生从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的赞颂里,体会到了其对祖国和传统文化的赤诚之情,感受到了真正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

总之,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的关键知识;以辩证思维及历史发展眼光去深入思考文本;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这样,学生便能参与一次次文化的盛宴,完成一次次心灵的旅程。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朱光潜.谈美书简[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8﹒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戴着镣铐起舞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