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开启文言篇章 以法步入文言殿堂

2020-08-09 08:41吴王莹
考试周刊 2020年66期
关键词:表达理解朗读

摘 要:2019年9月,全国小学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与苏教版不同的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编者都安排了两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大挑战。然而学好文言文也是有法可循的。文章从独占鳌头、品味文韵,方法引领、体会文意,知行合一、感知文趣几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理解;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把中国语言比作一把折扇,文言文相当于扇轴上面的主体部分,而白话文仅是扇轴下部的扇尾。两者在数量、质量上皆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现代白话文是对文言文的继承与发展。2019年9月,全国小学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与苏教版不同的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编者都安排了两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文言文,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而,文言文距离现今时代久远,与现今的白话文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精妙之处呢?文章从以下内容进行探讨。

一、 读占鳌头,品味文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语言凝练,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韵味无穷。朱自清先生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行了。”吟诵,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一)读准字音

初读时,先要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尤其是文中出现的一些通假字和生僻字的读音。如部编版六下《两小儿辩日》中的“孰为汝多知乎”的“知”是通假字,同“智慧”的“智”,应该读第四声,而不读第一声。部编版六年级啊下册《学弈》一文中:“思援弓缴而射之”的“缴”字在现今经常读“〖WTXT〗jiǎo”,而在文章中应读“zhuó”,平时并不常用,很容易读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来扫清阅读障碍。

(二)读出节奏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文章来会觉得十分绕口,因为对文章的意思也不是特别理解,对于一些长句子或者难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这时,教师可以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跟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节奏、停顿。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范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反复地听读、朗读之后,先让学生尝试着根据自己的语感来划分节奏,之后教师再出示正确的节奏,让学生进行校对,看看自己哪里停顿的正确,哪里存在问题,纠正之后再进行反复地朗读,自己读、小组读、全体读,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有助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三)读出韵味

学生在文言文中划出了节奏,知道在哪里停顿,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学生读起来往往会一顿一顿的,让人觉得特别奇怪,文言文的韵味也荡然无存。适当的停顿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解构“文气”。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说,恰如其分的停顿常常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因此,朗读时要特别把握好停顿,做到“声断气连”。也就是说即使声音停止了,可是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没有停顿。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地方,把字音拉长一点读,这一拉长,文言文的韵味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读出了韵味,那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想象古时候的文人骚客是如何吟诗作对的,孩子马上反应过来,再读的时候,小脑袋摇着晃着,沉浸于文言文的韵味之中,颇像一位位小诗人,兴致盎然。

(四)熟读成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其实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文言文短小精悍,在一遍又一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相信同学们都能够背诵下来,这样学生在体会文言文韵味的同时,也积累了与文言文有关的语言,便于学生在以后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二、 方法引领,体会文意

文言文距离现今千百年,有些字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光读文章会觉得很难读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孩子走进文言文的殿堂,方法引领必不可少。

(一)借助注释

拿到一篇文言文,教师会发现在文言文的旁边会有一些文中难以理解的、重要词句的注释,学生理解文言文时就可以借助旁边的注释,揣摩句子的大致意思,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文言文的意思。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课后习题中就明确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运用“借助注释”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流畅地说出文言文的意思,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共同来完成。这样,既能够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图文结合

人人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古文和古诗一样,在它的背后往往也藏着一幅幅图画。在语文教材中,大段大段的文字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翻阅教材时,你会发现编者为每篇课文配上了插图。其实这一幅幅插图也是一种珍贵的课堂资源,但往往被人所忽视。其实,有些课文的插图能夠帮你更好地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理解部编版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学生可能会将“多子折枝”理解为“很多个孩子把李树的枝条折断了”或者是“果实很多把枝条折断了”,这时候,让学生看看书本左上角的插图,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的画面:李树上长了很多李子,把树枝给压弯了,学生就知道了这里的“折”不是“折断”的意思,而是“压弯”的意思。通过图片再现文中的一些形象和情景,能够让学生的感受更加鲜明,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

(三)语境猜读

推断是一种能力,猜测是一种方法。在理解文章中一些没有见过的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去大胆地“猜读”。

组词推断法是理解文言文时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将文言文中的单字进行组词,之后将组成的词语相连,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课后习题第三题,旁邊的提示中写道:“用这样的方法,我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这种方法”指的是哪一种方法呢?仔细读题,经研究会发现“胤恭勤不倦”的“倦”理解为“疲倦”的意思,而“疲倦”正是“倦”字所组的词语,放入语境中,完全符合情境,看来组词推断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

现在的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教学中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可以联系成语“奔走相告”中的“走”来理解,从而知道在古代“走”解释为“跑”。

中国的汉字可谓是博大精深,汉字属于表意文字,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也可以推断出字意。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中的一句“溺而不返”,“溺”的偏旁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右边一个“弱”字代表弱小、水性不好的人,水性不好的人掉入水中会溺水而亡,之后联系上下文,符合文中语境,那么“溺”就可以解释为“淹没”。

学生猜读文意的过程是一个有趣的过程,长此以往,会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 知行合一,感知文趣

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渴望学习。

(一)仿写句式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言意兼得。光懂得文本的意思还不够,还需要学习文本中的语言。现代文是这样,文言文也是这样。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读到“女娃游于东海”,这句话的表达和现在的表达有所不同,将地点放在了后面,学完这句后,问学生:如果是在庭院里游戏,可以怎么说?“戏于庭。”在树林里游玩呢?“游于林。”又如:“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结合注释,学生很快能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之后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同桌。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了解了文言文的表达形式,还能够学以致用。

(二)文本补白

某著名作家说:“从汉语的特点来说,文言是好的白话的母亲。”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凝练,文中必有留白。教师就可以抓住文本中留白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中的一句“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人物是怎么想到用萤火虫照明的方法的,描写当时的环境,可以想象车胤当时是如何捉萤火虫的,展开动作的描写,当读书读到一半时,觉得光线不够亮,车胤又是怎么想的、如何做的,通过这一串的描写,相信学生能够体会到车胤的勤奋苦读,长此训练,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三)讲演结合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写事,展现给同学们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很适合学生进行模仿和表演。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学习中,教材课后习题明确指出:让学生用其语言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篇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展开其想象,描写群儿竞走取之的场面、王戎与其他孩子的对话等,使得这个故事的内容丰富起来。先让学生来说说其改造后的小故事,之后说给同桌听、家长听,然后再将这个故事写下来,这样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写作能力等,可谓是一举多得。孩子天性活泼,如果让他们根据小故事演一演,学生会感受到文言文带来的更多趣味,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四、 总结

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是学习的一大难点,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BP(〗注释:

1《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探究》,赵立霞,《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17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朱煜,《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6年5月26-29页。

4《陶行知教育思想》,何丹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6《古语畅游,趣味无穷》,陈俊,《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年11期。

参考篇目: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范莉莉.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读天下,2016:38.

[3]于爱芳.浅入深出,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58-59.

[4]朱煜.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6:26-29.

[5]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6]赵立霞.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7).

[7]陈俊.古语畅游,趣味无穷[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11).

作者简介:吴王莹,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

猜你喜欢
表达理解朗读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