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类型

2020-08-09 08:41李霆
考试周刊 2020年66期
关键词:类型小学生

摘 要:告状属于小学阶段最常见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过于频繁则容易给老师带来困扰。老师在应对小学生的告状时,若缺乏教育艺术,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直接斥责其告状行为,就非常容易让小学生心理受挫,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害怕再次受到指责,最终演变为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老师要积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告状的真正原因和类型,正确和认真应对小学生的各种告状行为,并进行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才能帮助小学生正确看待问题,促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告状;原因;类型

一、 前言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大不相同,进而造成其告状行为的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五花八门的告状同时也会给各年级老师带来较多困惑。通常,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主要是指其自身发现他人的言行举止并不符合老师、班级、学校所设置的规定,或者自身及其同伴遭遇麻烦时,向老师发起的互动,希望能借助老师的权威力量来改变他人的想法或行为,以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这属于儿童社会化现象,也是儿童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老师在良好处理相关的告状行为时,也是为了让小学生进一步完成社会化发展,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 低段年龄小学生告状原因、类型、应对策略

低段年龄小学生是指6~8岁的儿童,而该段年龄的小学生其认知发展阶段属于“前运算阶段”,有着典型的“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尚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也不大会考虑他人的真实感受,认为只要他人的行为已违背自身的意愿便全是错误的。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班级活动中就非常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意见不合,进而增加告状次数,而这一阶段出现告状的频率最高,告状的小学生也最积极。

(一)检举型

该阶段的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会为了维护学校、班级纪律或坚持正义主动向老师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因为该阶段的小学生会对权威有着绝对的顺从或依赖,认为老师或学校所说的即正确的,不可进行更改。而且在评价他人或自身行为时也是绝对以老师的评价或态度作为依据,这在道德发展阶段论里属于“权威阶段”。同时,该阶段的小学生集体荣誉感非常强,若发现他人有不符合班级规定的行为,便马上向老师打小报告,凡事都要经过老师定夺,进而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二)表现型

该阶段的小学生会将老师的评价作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所以,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表扬、肯定,一旦发现有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所要求的去做,就会认为是“违规行为”,进而积极主动去告状。这主要是因为低段年龄的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低下,老师在面对这一类型的告状时,除了要批评违反相关纪律的小学生,亦不可过多地赞扬告状的小学生,避免其养成爱打小报告的不良习惯。

(三)试探型

试探型是指小学生利用告状向老师试探其对某种行为的态度,以此来判断这一行为是否属于被认可、允许的范围之内,正确与否。若老师对某种行为表示认可,而告状的小学生便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若老师反对某种行为严令禁止,告状的学生自己会认为这一行为不可做,同时也会去要求他人禁止做这一行为。

(四)求助型

由于低段年龄的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弱,若其遇到纠纷却无法解决时,便容易向老师告状以寻求保护,或者让老师做出公正裁决。这种情况多发生于集体活动,当小学生之间发生冲撞或矛盾时,相对弱小的那一方便会容易出现愤怒、不满、委屈等情绪、心理,进而向老师告状他人的不当行为,希望老师进行裁决,以此来获得同情、保护、安慰以及支持,促使其心理得到平衡。

(五)求罚型

这类型的小学生主要是想通过告状让老师主持公道,当其在遇到烦恼或看到他人受欺负时,会想通过老师的权威力量来惩戒、责罚侵犯自己和他人的对象。老师在遇到这一情况的告状时,切不可直接责备前来打小报告的小学生,认为其娇气,而应该给予犯错的学生恰当的批评,让小学生正确地明白老师是公平、公正的,对于做错事的学生是必须被批评的。老师在批评的同时也要鼓励小学生之间应该要相互团结、互相爱护和尊重,不可随意欺负他人。

(六)正义感和同情型

这类型的小学生通常有着初步的道德观念认识,可以适当区分事情的好与坏,而且知道一些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犯错的后果,更容易明辨是非。所以这类小学生在遇到不良事件时,便会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更容易产生正义感,并以此进行告状,希望能帮助弱小,保护他人。

(七)报复型

这类型的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稍不如意,吃点小亏或受点委屈就变得非常斤斤计较,一定要向老师告状从他人身上讨回便宜才善罢甘休。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个人性格较为极端,且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引起情绪不稳定,尤其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因素,更会导致其心理发生矛盾、冲突,而这类小学生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便向老师进行告状,希望他人心理也不平衡。还有些小学生因为他人向老师告状而造成自己被老师批评或责罚,便容易“怀恨在心”,时刻留意他人的不良行为,一旦发现他人有做出违规的行为,便立刻向老师告状,以此“报复”他人。对于这类型的小学生,老师一定要仔细分析其心理,明白告状背后的真正原因,加以制止或诱导,避免滋长小学生的“报复”心理,引导小学生之间要互相理解、宽容、团结友爱。

面对低段年龄小学生的告状行为,老师切不可因为怕麻烦而直接忽略、无视,或者对其言语粗暴、冷漠指责。否则,容易打击小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交往能力出现问题等。当然,老师也不可一味地应对每一桩告状行为,否则会助长这一“风气”,误导小学生的价值观。老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适当批评法、冷处理法等应对低段年龄小学生的各种告状行为。例如,有小学生举报某某某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玩弹珠等,像这一类小事情虽然是在维护课堂纪律,但其实是告状的学生想让老师知道自己上课认真听课,没有开小差,进而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时老师可以说:“老师知道你上课非常认真,没有开小差的坏习惯,当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你可以帮老师去提醒他,帮他改正错误。”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但获得了赞扬,满足了被关注的渴望,而且能促使其主动与他人沟通,最终也解决了问题。对于一些频繁告状的小学生,其告状的目的主要是单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已,所以老师可利用冷处理法来解决这些行为,并不进行任何处理,只是让小学生完全诉说清楚事件的全部经过即可,最后再回应小学生:“老师已经知道,谢谢你告诉老师。”这样既能让小学生明白老师认真听取意见,又能避免让小学生产生不良情绪。

三、 中段年龄小学生告状原因、类型、应对策略

中段年龄小学生是指年龄8~10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其认知发展阶段则属于“具体运算阶段”,且有着“去自我中心”的特征,即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有意识地考虑他人的观念,有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能较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观念纠正和看法,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能自己解决一定的问题,进而告状的频率有所减少。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思维相对没有低段年龄的小学生固化,认为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会将老师的规定认为是“圣旨”,也不会过多地以自己的思维去干预他人的行为,渐渐从“他律”变为“自律”。所以,中段年龄的小学生告状的行为更多的属于求罚型、求助型或正义感和同情型。求罚型:这类的告状,因为小学生想通过老师来惩罚侵犯自己的同学。一般这类型的告状说明小学生自己无法进行处理,而且确实已侵害到自身的利益,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困扰。所以老师在应对时不可避重就轻,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适当惩戒被告状的同学,安慰告状学生,同时也要疏导被惩罚者,让其明白自身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当然,老师在处理这类型的告状时,也不可过于放纵或助长告状者气焰,以免小学生的求罚心理演变为报复心理,进而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人的身心健康。求助型:由于这类型的告状者均是集体中较为弱小的小学生,所以老师必须要多与其认真沟通,制造机会让其与他人合作、交流,以此来树立自信心,逐渐融入班集体中。正义感和同情型类:类似于这类的告狀,老师可以适当表扬告状者,因为这是一种善的表现,只是有些小学生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判断,认为打人者就是错的,但其实事件的前因后果小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所以,这类型的告状缺乏一定的理性,老师在表扬时可适当引导其形成更理性的同情心、正义感,进一步学会辨别善恶是非。最重要的是,老师在处理中段年龄小学生的告状时,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鼓励小学生尽量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只是解决问题的点引者,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对其成长有重要意义。

四、 高段年龄小学生告状原因、类型、应对策略

高段年龄小学生则是指10~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其认知发展阶段属于“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有着公平、公正的道德概念,心理、思想、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相对更成熟,且自我管理能力变强,交际能力更好。因此,这阶段的小学生出现告状的现象非常少,一旦出现告状,便说明其已遇到麻烦,并且较难解决,希望老师能予以重视,帮助其公平裁决,以解决问题。针对这类的告状,老师除了要进行重视之外,还要详细了解小学生所反映的前因后果,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也不偏袒任何人,这样才能做出良好的引导以及产生教育效果。这样一来,小学生就能明白遇到事情要如何处理,以此提高其道德判断水平,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 结语

总之,告状属于小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教师也不能放任不管,或者敷衍对待、冷漠处理等,否则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告状行为类型、原因大不相同,老师要正确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发现告状行为所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把握好机会,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提升其交往能力,促使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霍佳玉.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9(6):117-118.

[2]郑晓媛.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师,2016(15):24.

[3]傅佩佩.如何有效应对低年级学生“告状”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6(7):302.

[4]潘月梅.如何对待小学生爱“打小报告”的现象[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293.

作者简介:李霆,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

猜你喜欢
类型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逗”孩子行为的危害及破解对策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