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元炜 洪东清
(1.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福建 大田 366100;2.大田县城东小学,福建 大田 366100)
在儿童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过程中,成人尤其是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发挥作用?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所著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1]。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及“回应(反应)”三个环节组成,“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教师)”处于循环圈中心[1]。在“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教师)”指引下,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广泛性,以及阅读的习惯、能力和品位,都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形成良性循环。钱伯斯曾以“阅读循环示意图”来表示这一规律与历程[1]。(如图1)
图1
学校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主要是教师。教师在学生选书、指导阅读、阅读回应环节应有怎样的引领作用,如何做“有协助能力”的教师?
选书策略主要有序列化、精准化、类别化等。
1.序列化选书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特点选书,体现图画书、桥梁书、文字书、经典书选书序列。低年级儿童以阅读图画书为主,色彩鲜艳、故事情节丰富的图画书深受低龄儿童喜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阶段,图文并茂的桥梁书降低了阅读难度,其中的文字内容将提升儿童阅读成就感;中年级逐渐过渡到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文字书,培养儿童的阅读想象、文字感悟能力。
2.精准化选书
儿童文学类的推荐书目,参考文学大奖名单,抑或是专家学者的推荐,以及口碑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如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美国“纽伯瑞奖”“凯迪克奖”,德国绘本大奖等书籍,都值得关注。名家推荐,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等推荐的系列书单,都值得一读。再如新蕾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大都可列入选书范围。
3.类别化选书
广泛涉猎,才能收获颇丰。文学类书籍,帮助儿童从阅读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思考人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历史类书籍,读之使人明智,胸怀博大;哲学类书籍,培养思辨能力;科学类书籍,打开新世界的窗,保护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艺术类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将帮助儿童获得精神的充实。类别化选书,还可以关注优秀儿童作家的系列作品,如孙幼军、任溶溶、曹文轩等作家的系列经典读物,值得一读重读,使儿童学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首先是图书的开放展示、可接近、易使用,即关注阅读环境的可视化。教师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可划分一个专门的阅读区域,设置开放式书橱,图书的摆放让儿童触手可及;在墙面布置读书故事、名言,让教室充溢书香氛围;设立读书交流角,儿童可以书面发表读书交流感言、随时跟帖,也可以写小帖子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而且更在于表达,给儿童直观可视、畅所欲言的空间,有利于鼓励阅读的进行。
1.阅读时段明确化
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中,阅读涵盖了“阅读时间”,学校必须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2]教师不能期待儿童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儿童来自各种家庭,许多家庭并没有阅读的习惯,出自这些家庭的孩子会因为电子游戏等其他原因而失去阅读的时间。有了丰富藏书及可视化展示,只是跨出鼓励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必须保证儿童在校的阅读时间,而不是仅仅在于鼓励、提倡或期盼。如,保证每天晨诵午读、每周一节阅读课、放学后等几个时间段,让儿童在确定的时间阅读,使阅读具有庄严的仪式感。
2.阅读方式明确化
按照课标的要求,二年级开始就要学会默读,教师要培养孩子持续默读的习惯和能力。每天的午读时间,由儿童在教室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开始默读,教师要做的就是静默地陪同默读。持续默读练习的要点:1.开始默读前,让儿童自由选书;2.默读期间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3.只读选好的书,不换书;4.默读期间有教师陪同,各看各的书;5.读完后没有汇报任务,不写读后感,如果孩子不主动分享感受,也不要求他们表达感想或回答问题。
教师的阅读指导体现专业化、课程化,主要关注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以文带文”随文阅读,每周一节阅读课的课型设计,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儿童在校的阅读教学以教材为主,“以文带文”随文阅读的课内外阅读结合教学方式为辅,有助学法迁移。教师可结合教材同步阅读材料展开教学,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语文同步阅读精华版》,是语文教材的延伸阅读,精选多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为儿童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丛书配套每学期两本,适用一二年级的有《小猫种鱼》《月亮船》《金色的小船》共计八本。低年级以童话和儿童故事为主,全文注音,方便学生阅读。选择此类书籍可以更方便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随文阅读活动。当然,教师也可以自行根据课文主题、行文特点寻找适合的课外阅读材料,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例如,自由阅读课、导读课、阅读推进课、读后交流课、创意写作课等。导读课可以仅用10—20 分钟完成;推进课可视阅读的整本书难度开展,借助三至五次的推进课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所得,设计交流话题,推动阅读的进度;交流课注意设计展示与交流形式。总体而言,课型设计要长短课结合、自主阅读与检测指导结合、文本阅读与交流活动开展结合。同时,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等课型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根据所阅读的书目灵活设计,往往呈现课型杂糅的特点。
教师通过接受培训,全面掌握整本书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读前,如何设计导读;读中,如何通过阅读学习单和可视化思维工具做好阅读推进;读后,如何设计阅读交流话题,上好阅读交流课。在上好基础课型的同时,如何进行群书阅读、从读到写等阅读拓展、创意写作等。以下以五年级《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为例,探讨阅读课的设计与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课前的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师指定的章节;教师准备:通读全书,设计阅读作业单,思考可视化阅读思维工具的利用。每个进程一张阅读作业单,帮助儿童熟读精思,掌握阅读策略。此活动共用六次课完成。
《夏洛的网》第一次课阅读一至四章,从封面、作者到书评,从“落脚猪”关键词的理解到对“同情”的理解,从选读照顾小猪的语段到选读自己喜欢的场景描写,最后讨论第四章为何以“孤独”为题。课中既有初识新书的“谈书评”等,呈现“导读课”特点;又有抓关键词谈感受,读书中场景等,呈现的则是“推进课”特点。阅读单作业与课中话题相关,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再次阅读乃至表达。
第二次第四次阅读课,同样划分章节进行,均为“推进课”课型:第二次课(第五章至第十章),第三次课(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第四课课(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一章)。阅读课伊始,先交流前课的阅读单作业,再针对本次阅读的章节进行交流。交流的话题主要有:读与写——范读、朗读,摘录文段,谈感受;梳理故事情节;思与谈——讨论章节名称与故事的联系,章节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谈谈对文中事物的观点、对故事情节的看法,并能联系实际说一说;欣赏与表达——观看电影《夏洛的网》并描述感受最深的片段等。通过话题交流及填写阅读作业单,引导儿童阅读、欣赏、思考、交流、表达,深读精思。
第五、第六次课为总结课,主要是教师介绍推荐一本书的写法,以及如何画整本书的线索图。线索图即可视化阅读思维工具,利用线索图梳理情节,便于表达,帮助儿童理解和探究主题。教师推荐多种形式的情节梳理图式,指导儿童通过情节绳、情节环、情节梯、情节格、鱼骨图等多种形式的梳理,画出情节图、人物关系图、地理位置图等,逐渐把书读薄,逐步发现主题。最后指导完成练习。
在阅读循环圈的图示中,“阅读”涵盖了“听别人读”,“听别人读”即教师对儿童阅读的有效回应之一。这里探讨的“听别人读”主要指儿童听教师朗读。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以大量研究证实,为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2]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实行差异化策略。低年级情境化朗读,教师可以考虑朗读时配以适当的音乐、背景图、角色头饰等,激发儿童产生“想再欣赏一遍”的欲望,即阅读回应;中年级,教师可以在朗读后和儿童闲聊听后的感受,鼓励儿童猜猜故事的后续及结局;高年级则可以在朗读之后跟儿童展开正式交谈,进行平等的对话,让他们感受讨论书本的乐趣。在高年级的正式交谈中,教师要长于专业,引导儿童深刻地剖析作品,加深交流的深度,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提升阅读结合活动的能力,如阅读钱伯斯《说来听听》一书,班级读书会的四种表达方式:[3]“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大家一起来发言,聊出新想法”,很有效地帮助儿童亲近书本。教师应鼓励儿童活泼而深入地阅读,结合实践,边学边做,探求合适的阅读推广方式。如表演形式类的课本剧表演,书虫T 型台;活动形式类的课前三分钟诵读、“世界读书日”活动、好书推介会;书面形式类的阅读知识大奖赛、阅读笔记展评、读书小报展评等。儿童在形式丰富的读书会活动中,不断地对阅读过的读物进行回顾,就相关的话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主要章节进行回读、摘录、朗读、表达,这就是很好的阅读回应。
教师作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读者,一个保持童心、理解儿童的读者;其次要有能力向儿童展现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最后要能把握与儿童共读、分享、交流的策略,引领他们探索阅读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