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达,温巧玲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28104)
脑卒中属于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一种急性脑系血管疾病,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为提升该病抢救成功率,完善院前急救流程就显得十分重要[1-2]。本次研究比较我院急诊2018年1月~2018年12月37例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与37例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现报道如下:
实验组37例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比例为20:17,年龄在46岁至80岁,中位年龄为(63.32±1.22)岁,其中有20例为脑梗死,有17例为脑出血。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比例为22:15,年龄在44岁~80岁,中位年龄为(63.35±1.24)岁,其中有21例为脑梗死,有16例为脑出血。两组患者一般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大于0.05。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向医院急救中心拨打急救电话,患者均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入院后经颅脑CT确诊为脑卒中,排除标准:(1)排除未经医嘱同意服用治疗性药物患者。(2)排除临床抢救无效死亡患者。
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实验组:该组患者均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1)急救中心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询问患者主要症状,将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地址均告知120急救随车医师。除此之外,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取静卧位,适当垫高患者头部,清除缓和口腔、鼻腔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2)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询问患者病史,测量患者血压、血糖,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测量患者心电图,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结合监测结果评估患者病情。对于可耐受平躺且无低氧症状的患者取仰卧位,对于气道阻塞并疑诊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协助患者头部取侧位并适当抬高20度~30度。对于存在医师障碍的患者快速建立呼吸支持;(1)对于血氧饱和度超过94%的患者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实施呼吸知识。对于血糖检测结果对于60 mg/dl的患者给予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2)在保证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平稳的情况下实施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瞳孔、呼吸、心率变化,保证患者呼吸畅通。除此之外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系,汇报患者病情,促使急诊科医护人员做好接诊准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入院、入院2天、1周、2周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本次研究参考NIHSS评估表判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该量表总分在0分~42分,其中0分~1分:神经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1分~4分:轻度卒中,5分~15分:中度卒中,15分~20分:中-重度卒中,21分~42分:重度卒中。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实施时、入院时、入院专科治疗24h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入院时、入院专科治疗24h后NIHSS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n]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n]
组别 n 院前急救实施时 入院时 入院专科治疗24h后实验组 37 12.32±2.52 10.21±2.42 6.52±2.43对照组 37 12.34±2.54 13.52±2.45 10.32±2.45 t 1.251 3.326 4.016 P>0.05 <0.05 <0.05
构建符合我国院前急诊现有条件的急救护理流程,对提升脑卒中院前急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脑卒中发病病理基础为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影响脑部组织血液灌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或缺氧性损伤,脑卒中发病后在6h内行专科诊疗护理干预可最大程度减少脑组织损伤面积[4]。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即在要求120随车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按照护理路径评估患者病情,结合患者病情行前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各项生命指征,缩短患者获得专科治疗干预时间[5]。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轻,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