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瑶
摘 要:结合统编版教材“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每单元的单元目标达成成了重中之重,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如何高效地达成。以四上教材为例对单元目标的达成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统编版;单元目标;实施策略;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统编版教材相较以前的旧版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单元结构编排,使得每学段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学生知道练什么、老师知道怎么抓,我就从单元编排特点简单分析一下统编版教材。
(一)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二)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更加清晰,而且彼此融合,综合性有所增强
(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1.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是又不像以前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2.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习题设计中。
3.在这一结构下,每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也就是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能够基本落实,学生就能沿着教科书搭建的发展阶梯一步步往前进。
二、现有问题
(一)原有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
1.教材内容容量较大,往往是一篇课文甚至一段内容就包含较多的知识信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两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许多教師仍然习惯于过多采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每单元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和目标的达成是不利的。纵观教材,无论是人文主题的理解还是语文要素的培养,光靠教师一味地“说”,收效甚微,必须转为学生自主的学和问。
3.每单元目标的实施和某一学习方法的层层提高,这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挑战。因为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一课的训练点都不一样,而新部编版教材中每单元的训练点是一致的,如何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有效性,甚至是长效性,都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教学进度的限制
在现今课改如潮之时,虽强调素质教育,也在教材中大量注入人文素养的因素,但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及评价方式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仍然狠抓基础,如此之下教学进度还是比较紧凑的,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三)单元目标达成效果不易评价
“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明确了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单元目标中语文素养的达成效果通过平时的测验是无法进行检测的,大多数只能依靠课堂。如此条件下,单元目标是否达成及达成效果不易评价,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
三、实施策略
针对新统编版教材的单元结构特点及现存问题,我对单元目标的实施有一点浅薄的看法,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以下几条实施策略,我将以四年级上册为例做出详细的说明。
(一)细化目标,逐步整合
四上第一单元主题为“自然之美”,单元目标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纵观整个单元,文体丰富,但语言训练点统一,且均在书后的练习题中有所涉及。进行教材分析时,我发现最终其实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如画面、声音、气味等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想象,并能够用流利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教学中,要结合每篇课文的文体和课文内容,有选择性地细化目标,让学生先能从一个方面进行想象并阐述,再逐步整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实现单元目标。
第一课的《观潮》,书中有现成的小气泡示范“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规范了说话的句式,给出了想象的角度,也要求学生能够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想。这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起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训练点,在带着学生解读小气泡后,让学生回顾课文,说说在前文自己有怎样的想象,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关于群情沸腾的场面等想象。此为训练学生从文字的描述想象相应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转述出来。
相比第一课,《走月亮》的景色就更多了。本课小气泡示范的仍然是对书中文字的概括想象,也同时给出了一个新的想象角度——气味。在教学本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印象深刻的画面,算是对第一课所学的提升,然后重点在于文中很多省略之处的想象,这也是课后习题列出的语言训练点。在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我们已有的想象角度“看、听、闻”进行想象和描述,再让学生想象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度,进行发散性的引领。
接下来两篇都是略读课文,课前都有明确的思考问题,其实也是对本单元所学的运用。《现代诗二首》以一种新的文体引发学生思考,在能够从现代文优美的语句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诗歌短小生动的描绘的理解,展开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我没有过多分析语句,而是放手给学生,把之前的回答模式进行扩充——“我最喜欢哪一句,因为……我仿佛看到/听到怎样的画面。”在教学中,学生也基本都有话可说,课堂生动有趣,不少学生还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最后到了《繁星》,在整合前面所学的基础上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说说自己的一些经历,这其实是在想象和自己的经历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学生不光要会想,更要会说会写。
统编版教材的《语文园地》中都会有“交流平台”这一栏目,其实就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的总结,通过本单元每篇课文间的层层递进和整合,学生能够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单元所学,这也算是一种评价了。
(二)内容取舍,放手课堂
1.统编版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阅读量较大,书中有不少文章篇幅是很长的,或者问题、内容比较新颖,如果教师像教普通课文一样注重每个语句的理解,时间是肯定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结合本单元的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例如四上第二单元的课文,一篇足足有四页文字的童话,角色不少,生字也不少,重朗读?那可能一节课都耗在了朗读上。重理解?那教学中童话的文体特点也丧失了。其实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提问,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和思考。有了这一主题,课堂便有了中轴,朗读和理解也自然地穿插在了提问和解决的过程中。
2.“提问”这一单元,课堂主体“强制性”地就转换成了学生,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总结,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在中间就只是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相反,如果仍然由教师引领课堂,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说是达不成了。《蝙蝠和雷达》这一课,在有了前一课的基础上,我是直接布置学生预习时列出问题清单,课堂上展示学生的问题清单,从他们的问题中拎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提问题的三个角度“内容角度、写法角度和联系生活角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内容”和“联系生活”角度的,因此“写法角度”就成了本课的难点,由我提出。但我也只是引出了这一角度,之后针对这一角度的提问练习仍然交给学生。上面说到要“逐步整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一定是先联系已学,再提出未知,這样也能够让学生进行滚动式复习,有话可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滚动回顾,注重过程性评价
前面提到,单元目标中的语文要素一环无法进行阶段性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目标达成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每种方法间其实都是互通的,在进行下一课甚至下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把前面学习的方法有选择性地融入课堂,既作为滚动性回顾,也是对之前所学的进行评价检测。这本身也是学习方法的一个必经之路。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由于文体原因,在进行设疑教学中,可以融入第一单元所学的想象角度,让学生在解决疑惑时说说自己仿佛看见听见了什么。
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并不是零起点的,之前会有铺垫,之后会有延伸;有的语文元素会在不同单元反复出现,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例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素养,从一上到四下均在进行方法的渗透:一年级上册要求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一年级下册要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根据信息做简单的推断”,二年级上册“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表达感受或想法”,二年级下册“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表达看法”,三年级进行方法的教学如“借助关键词”“带着问题默读、理解”“复述故事”,而到了四年级就要用之前的积累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从一件事到几件事,最后是叙事性长文章,可谓是层层递进。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把这一点烂熟于心,在回顾中提升,这既符合学生的学情,也能巩固方法,最后达到融会贯通。
四、提高方向
(一)更新理念,吃透教材
学生的实际所得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息息相关。教师必须认真地研读教材教参,把教材吃透,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二)巧设环节,灵活教学
同一主题下的课文对学生来说或许起初有新鲜感,但一再强调同一种方法的练习,对有些学得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说会渐渐变得枯燥,课堂效率更是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虽然训练点一致,但不停地给学生不同的刺激,以各种方式进行训练,提高效率。
统编版教材对所有一线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单元目标的达成更是众多挑战中的重中之重。以上只是我还比较浅薄的看法,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叶敏群.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预测”单元教学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
[2]魏洁.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优势[J].山海经,2019(16).
[3]王树华.单元整体教学的“立”与“破”[J].语文教学通讯,2014(Z3).
[4]石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单元整体教学之我见[J].汉字文化,2018(13).
[5]张新华.例谈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再思考[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8(6).
[6]朱芳毅.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作业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17).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