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文本“三维”解读实践探究

2020-08-07 11:59周大明张惠娥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维语篇学习者

周大明 张惠娥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2.泉州第七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一、英语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元素,这四个元素之间并非均等,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互促互生。其中,语言能力是核心,它是思维、文化和学习的载体。文化意识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体现英语课程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关注学生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价值判断。[1]英语阅读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西方文本解读理论有三种:三中心论、语篇分析理论和图式理论。三中心论指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语篇分析理论主张以语篇为单位、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对文本进行整体解构局部分析,形成对文章全面的、透彻的、深入本质的认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包含以文本主题意义与各部分意义相关联的内容图式,以文章体裁与文体结构知识相结合的文体图式,以及关于文本词汇、语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知识的语言图式。[2]

结合西方文本解读理论,张秋会等(2016)认为,文本解读就是要抓住主题,梳理结构化知识,并从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五个角度设计阅读活动,剖析各个环节如何为主题意义服务[3]。五个角度密切联系却又层层深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塑造文化品格。主题是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及其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主题探究的过程为从内容角度、文体角度、语言角度和作者角度进一步挖掘文本主题意义做好准备。从内容角度解读文本要求提炼文本的结构化知识,在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即分析文本各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起来的。从文体角度解读文本以明确文本主题和内容结构化知识为基础,研究语篇的文体结构和文体特征,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线。从语言角度解读文本就是关注文本中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句法特征和修辞特征等。从作者角度解读文本是在分析主题、内容、文体及语言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立场观点和话语风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受此启发,本文试图利用语言图式、内容图式、语篇分析等理论探讨高中英语文本解读,提出高中英语文本解读三维路径,通过解读文本言语内容帮助发展学习者语言能力,通过解读背景知识培养学习者文化意识,通过解读语义脉络训练学习者思维品质。

二、英语文本解读的实践应用

(一)解读言语内容,发展语言能力

英语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增强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只有指向语言学习,能有效提升言语能力的知识才属于英语学科知识。[4]英语文本解读重在解读文本内容的语用语体,培养语言能力。北师大版、人教版英语教材各单元按照话题组织语篇,由此规约了词汇的吸纳,为整理话题词汇、分析好词佳句提供意义语境。Reading 部分的阅读材料均融合了该单元目标语法点,不少课文还融入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学生对基本语言结构的熟练程度和对文章语体的敏感性。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程执行力,多角度利用教材,针对不同的文本整体规划,以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在北师大版M1 U3 Lesson1 Festivals 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从语篇入手,根据话题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列出重点单词或词块,然后从内容角度分类加工,或者引导学生从date,origin,custom,meaning 四个内容纬度梳理词汇,帮助把握词汇的表意功能,提高话题表达中词汇的丰富性,有利于解决当前外语学习中学而不会用、思到言不随、母语特征的外语用法充斥的困境,学伴用随。[5]针对本课融入的修辞方法,教师提出问题:What rhetorical device is used in this text? 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该文写作技巧——contrast。教师追问,How did you find it?学生读出文章中使用对比修辞的句子,如,(1)The traditional moon cakes are made with bean paste,but nowadays...(2)In the old days,dragon boat races were organised only by Chinese people.However,in recent years,...(3)In the past,lanterns were usually lit by candles and decorated with pictures of birds,animals and flowers,etc.Nowadays...并指出文章中表示对比的单词或短语。外语教学中有一普遍现象:学生怵写不愿写,教师怕改不愿教,作文课如同鸡肋,但因其重要而又不得不开设[5]。但是,直接要求学生根据话题写作没有遵循“先输入后输出、输入为输出服务’的原则。看似写作教学,实为写作测验,因缺乏必要的支架,学生的习作往往停留在原有水平,非但不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还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6]此步骤强化词汇运用技巧,也能帮助低阶英语学习者提高词汇运用的有意注意,学会在类似文体写作中如何丰富内容,提高语言表现力。

语法教学倡导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语法观。形式带动意义和使用,选择语法形式取决于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不仅要准确和达意,还要得体。[1]以北师大版教材M4 U11 Lesson1 World News 被动语态这一语法项目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确认两则新闻各包含多少句子,进而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What’s the percentage of sentences in passive voice for each news story? Is the percentage high enough? 学生通过统计发现第一则新闻Africa on G8 Agenda 有9 个句子,其中,5 个句子使用被动语态,占句子总数的55.5%;第二则新闻London Wins 有10 个句子,其中,7 个句子使用被动语态,占句子总数的70%。显然,两则新闻都将被动语态作为主要的语法表达形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Can the sentences in passive voice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ones in active voice? Why?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讨论,认为本课选用被动语态符合新闻体裁的语篇类型,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突出主语,吸引读者,二是不需要提及施动者,语言更简练,三是书面语,更正式,四是客观地描述事实。分析使学生深刻领悟被动语态的语用功能,在语言输出中能根据文章体裁风格,准确运用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以讨论结果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其他需要运用被动语态的体裁,如说明文、广告等。单纯的理论灌输或训诫无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体敏锐性。教师应重视在语境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所学语法项目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和语用功能,从而学会在语境中应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增强准确、恰当、得体使用语言形式的自觉和意识。

(二)解读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文化意识体现个体价值取向。英语的人文性决定了英语课程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促进作用。这种精神促进作用表现在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生存方式、民族情感与人生价值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滋养。[4]可见,探究主题意义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阅读文本为探究主题意义提供语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内容要求的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北师大版高一必修模块Unit 3 Celebration Lesson 1 Festivals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主题语境,明确文本内容范畴是“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内容要求涉及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下的第八项子主题“不同民族文化习俗与传统节日”,由此领悟文本主题意义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接着,学生细读文本,体悟三个节日蕴涵的精神内涵。这种文本主题探究的过程能加深学习者对本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用英语讲述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自觉。通过布置相关话题的写作任务,如Introduce one of your favourite Chinese festivals,可进一步触发思考,巩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输入与输出浑然一体。

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培养文化意识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层次性活动能够促进语言、文化与思维的融合,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以北师大版教材M1 U1 Lesson1 A Perfect Day?为例。针对培育健康生活方式这一文化目标,本课依次设置如下教学目标:梳理和概括Brian Blakey 和Bob Black 一天的生活;评价两位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分析两位主人公生活方式背后的原因;推测两位主人公生活方式会产生的问题;联系个人生活,谈论自己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看法。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围绕单元主题lifestyles、本课标题A Perfect Day?以及两个副标题A Couch Potato 和A Workaholic,教师提出问题:What is the life of a couch potato or a workaholic like? 学生梳理两个主人公一天生活安排的细节信息,熟悉并学习一些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对本课标题A Perfect Day?提出的疑问有了一定的思考。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学生通过讲述a couch potato 和a workaholic 一天的生活,内化所学语言知识与相关信息,然后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作出评价,从主人公及其亲人、朋友、同事等的角度,深度解读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或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中,可设计如下课堂活动:(1)分析语篇的意义与形式。通过关注标题A Perfect Day?中的问号(?),讨论作者观点,区分文本内容中的facts 和opinions;(2)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A Couch Potato 和A Workaholic生活方式的共性以及两种生活方式的生成原因,评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3)在新的语境中想象或体验,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组分享假期生活,小组同伴讨论并发表意见,选出最佳或最糟的假期生活,并比较语篇中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体验个体生活方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或人生价值观,然后尝试计划、安排健康的高中生活,全班交流分享,让健康生活理念落地生根。这些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以及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应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对生活方式进行深层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解读语义脉络,培育思维品质

思维是可教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准确性。但是,传授细节会带来混乱,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带来知识。[7]所以,思维教学可以有碎片思维、也可以有线性思维,但更需要体系思维。教学设计的“全局观”对学生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很重要,也有益于培养团队协助能力和系统学习的能力。思维导图是思维过程可视化的表现,它将知识的框架体系进行有序的分割,对培养整体思维有支架辅助的作用,能让信息的理解更清晰,还能帮助还原思维的内容与过程,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由于绘制思维导图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画主题、找关键词、理分支,尤以关键词的提取难度最大,因此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思维导图重在绘制过程,它体现学习者的个性化思维。绘制过程也是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更多地激发学生动手、动笔。初始的导图可能只是感知图,但随着思维的深入,就会不断地改进完善。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清晰化过程,也是思维的体系化、可视化过程。思维导图是语言学习的“思维操”,能够深化阅读教学。

基于语篇的文本解读体现了系统思维,它强调语篇的结构化和语意的完整性。以主题为切入口,提取文本主线(文本的整体走向或脉络)梳理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使语篇理解结构化,保持语意完整性的有效手段。一个语篇的内在逻辑,往往既有明线,也有暗线。明线较易提取,一般通过解剖语篇衔接获取,如,以地点和路线为主线、以时间为主线、以情感为主线,或者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暗线藏于文字背后,体现语篇的深层语意连贯,思维挑战大,尤需深度阅读。以北师大版教材M1 U3 Lesson 4 Memories of Christmas 为例。根据标题和配图可确定文章为记叙文体裁,跳读段首句、梳理各段首句的关系,可确定该文本以时间为明线。这种明线的梳理主要仍止于低阶思维,需要教师加大思维挑战难度,导向深层阅读。为此,教师紧贴标题关键词特征,提出两个问题(1)Why did the writer share his memories with us?(2)What feelings can you sense from the writer’s memories of Christmas? 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或评判,试图挖掘文本各段潜藏的情感。学生填写表格1,以形容词为关键词概括各段记忆细节潜藏的情感,文本深层语义网络在梳理中渐次凸显,彰显了中外传统节日作为维系亲情、友情纽带的重要意义。

表1 Memories of Christmas 与文本主线提取有关的关键词

挖掘文本主线的过程是学习者与作者思维碰撞的过程,能培养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但是,思维品质还涉及学习者在创新性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这种创新性思维品质即是学习者的个性化思维,在文本学习中不应或缺,并且很多时候是需要教师“逼”出来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开放性的、措施性的提问方式唤醒学生的思维。如教北师大版教材M1 U8 Lesson 3 Marco Polo and His Travels,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Why did Marco Polo decide to return to Italy after 17 years of service to Europe?(2)What makes Marco Polo an excellent traveler?在该单元Lesson 4 The RACE to the POLE 一课,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评价两位冒险家的南极之旅: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dventure made by Scott and his team to the Antarctic? Is it worthwhile? 在学习了Unit 9 Lesson 4 The Road to Destruction 文本第三部分有关如何放弃自驾六条建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所在城市交通问题并补充建设性意见。

三、小结

本文结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尝试解读文本的言语内容、文化知识和语义脉络,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解读言语内容,应关注文本语体和表达方式;解读文化知识,应围绕主题语境理解主题意义;解读语义脉络,应提取文本主线、梳理信息点之间逻辑关系,使语篇结构化、语义完整化。从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看,虽然本文未涉及学习能力,但是四个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互动共生的关系。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生成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提升学习情感;思维品质的训练,有益于培育认知能力。概言之,高中英语文本解读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确保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三维语篇学习者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