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燕
摘要:首先回顾了信息素养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列出了标志性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几大标志性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梳理总结了国外信息素养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高等教育
1引言
信息素养(inforrnation1iterac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krowski)首次提出,定义为:“人们工作中进行信息资源利用的培训,以掌握各种信息工具,方便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他将之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有关信息素养的权威报告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至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在需要时能够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地使用信息”。[1]其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所需信息,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必备之技。而这也是之后被大众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概念[2]。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1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和源泉。[2]
2.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2.1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标准的发展
2002年1月7日-9日在黑龙江召开了全国信息素质教育研讨会,掀起了全国范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热潮,会上对《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进行了探讨。此后,关于信息素养教育或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量质齐升,掀起了一股学术研究热潮。
2005年清华大学主持发布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分为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指标,是目前国内较为详细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3],2005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在调查我国41所高校、1036名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
2008年4月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提出《中国高校信息素質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讨论稿)》,包含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可用于评价和指导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评价人才的综合素质。
2.2国外信息素养教育标准现状
2.2.1美国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
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 Education)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评价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框架,[4]包括5个能力指标、22个表现指标、87个成果指标。2010年6月发布《心理学信息素养标准》,包含4个标准大类、11项表现指标和45项成果指标。[4]
2014年11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推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第3版)[1]随后,修改小组又广泛征求意见,并于2015年1月提出了报批的最终稿。该稿在ACRL芝加哥冬季会议上得到理事会批准,并在2015年2月2日正式发布。在这个《框架》的最新版本中,提出6个框架的阈概念:权威是建构的和语境化的,信息创建是过程性的,信息具有价值,研究即探究,学术即交流,检索即策略性探索。包含45项知识技能和38项行为方式。[2]
2.2.2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
英国 “学院、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The 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and University Libraries,SCONUL)信息素养工作组于2011年4月提出了《SCONUL信息素养七支柱:高等教育核心模型》,揭示了用户的初级信息能力与更先进的信息素养理念之间的关系。该标准共有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
2000年10月,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在堪培拉召开会议,将修改后的美国标准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正式发布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Ausru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作为两国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2004年,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去除“意识到终身学习和公民需求信息素养”一条,形成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的信息素养指标体系。[2]该标准确立了包括采用新方式方法独立学习、有效利用信息充实和提升自己以及通过终身学习进修社会参与等4条中心原则,并提出了支持个体获得、识别和应用信息的6条核心信息素养标准。[7]
3.信息素养教育标准体系的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全球信息素养标准的典范,影响广泛,研究深入。笔者选取美国2个标准体系和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进行一下内容体系的比较。
从以上内容体系可以看出,这几个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虽然表述语言有差异,但都存在着相同的核心内容。这些核心内容大致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伦理与道德等5个方面。而《框架》则不同,它的评价指标不着重于是否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在它的6个阈概念中,更强调信息创造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创新能力,鼓励探究式学习。
《框架》借鉴了源于教育学的阈概念,对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和整合,提出的6个核心概念提升了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层次和视角,更加适应当今多变的高等教育环境和信息生态环境。不同于以往的以信息技能为核心的标准,它以信息创造为核心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成为新的信息创造者。
4.国外信息素养标准评价体系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
4.1我国应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设计顶层框架。
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分散。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机构来指导、规划、研制和实施信息素养标准。负责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互补和合作。此外,该机构还要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策划并监督实施信息素养实践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制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经费保障及信息素养计划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进而促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发展。[8]
4.2信息素养教育标准的制定目标不是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操作性的评价,而是指导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是动态变化的,我们要适时调整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信息检索教学者应更深入地思考课程的社会价值及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9]
4.3创新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
国外在信息素养教学组开展了融入专业课程、探究式学习、动态评估等方面的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其成果和经验值得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借鉴和参考。将翻转课堂和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两种模式的结合可以增加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始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EB /OL].[2020-6-5]. 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2]楊鹤林.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分析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 (12) :141-146.
[3] 王运显;. 国内外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6):.
[4]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03):64-67.
[5]张东,吴贺新,张德.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01):56-60.
[6] 曾粤亮;谈大军;. 多学科背景下美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5, (10): .
[7] 王本刚,马海群.国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J].现代情报,2017,(10):8-15. [] 刘敏.美国信息素养标准的发展及其启示[J].情报探索,2017,(07):123-127.
[8]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02):85-92.
[9] 张艳英;刘昆;朱婕;. 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J]. 情报科学, 2018,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