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以往由于智力及物理知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定向、封闭及单一的思维方式与模式,通过多元化及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方面能力的发展。主要针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途径与教学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物理;思维方式;培养途径
思维属于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及一般特征的一种间接反映与概括过程,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属于学生运用符号、表象、观念、知觉、信念、意象及命题等进行加工的全过程。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就是将物理现象的规律与本质在学生脑海中反映出来,可以是一个物理命题或一个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通过物理思维将新的知识纳入以往的物理知识中去,最大限度地强化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效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培养。
一、通过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以自我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及状态下教师总是向学生传授相应的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与方法,希望学生利用这些物理知识及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但这一过程中并未使学生获得很好地解决同一物理问题的多样性方法,对于物理知识及现象的分析探索过程进行了忽略,导致学生养成了局限于各个部分知识内部考虑问题的封闭性思维习惯[1]。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应转变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交流、互动、讨论甚至以辩论的方式在情绪上感染对方,通过这一过程中信息的调整、交换及反馈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产生全新的思维方式及开放性的思维境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的深入思考与探究理解。
二、转变单向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较为单一及固定,这种单向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多向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开展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用等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及各个层次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养成多向性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遇到物理问题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进行思考与解答,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灵活性的提高。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物理教学能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及讨论,并从不同侧面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物理课堂习题的深刻含义与潜在功能,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联想与掌握更多层次与方面的物理知识[2]。
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物理练习展开相应的教学:“质量为M的质点,从高为Y的地方以初速度H水平抛出,请求出落地时的速度、动量、动能、位移,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的时间、水平位移、速率增量、速度增量、动能增量及动量增量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对同一物理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在学生解答这一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复习及串联更多的物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多向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定向性思维习惯,强化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求异性思维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情境及学习机会,促使学生在物理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转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及思维习惯,寻求变异及多种途径解决物理问题,重视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同一条件出发进行多方位及大幅度的联想与放射求异,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及联想能力进行积极思考。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组物理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析及思考这些材料及实验器材有哪些可以测定物理量或可以进行哪几类实验,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将同一个问题翻转过来,倒过来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及解答,强化学生的物理课堂学习效率及思维能力,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3]。
四、结语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通过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转变单向思維习惯及转变定向性思维习惯等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多元化及创新的思维方式,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物理素养,促使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以创新、多元化及动态的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军.基于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教学实践探讨:以“行星的运动”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32(8):24-25.
[2]胡晓梅.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7,10(4):15-16.
[3]祝加伟.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J].新课程(中学),2018,22(12):41-4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