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后宿州战区的防疫救灾工作

2020-08-06 14:47史文敏
党史纵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华野萧县前委

史文敏

防疫救灾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之一,也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组织各地党委、政府支援华野、中野南下渡江作战的同时,还认真组织宿州主战区做好防疫救灾的善后工作,统筹各地调集大批优秀医务人员防疫治病并多方筹集粮食物资救济灾民。经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夺取了防疫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使宿州主战区30万灾民渡过了难关,并开始有序恢复和发展生产。

摸排灾情 有的放矢

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十分关心战区支前与善后工作。1949年1月10日,总前委书记邓小平致信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送来联合支前各件,均已阅悉。我完全同意该会所作各项决定,请即依照执行。”当晚,总前委委员、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在副参谋长张震、后勤部长刘瑞龙等人的陪同下,驱车视察宿州主战场。只见萧县“祖老楼以西,工事纵横田间,有几段路也挖断了,汽车只好从田野绕过去”,“金丝庙的敌人工事已经毁了,敌人的尸首还趴在工事旁边”,“走到胡庄看一下,房子打塌了不少”,“估计此次战役被毁村庄200余,10万余人(受影响)”,于是一致认为:“应立即进行救济,加速救济被毁村庄及赔偿战勤损失。”①

按照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要求和中共豫皖苏中央分局的部署,豫皖苏三地委早在1948年12月26日便发出《战区善后救济工作的通知》,对组织领导、查清灾情、防疫救灾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经战区各县组织调查统计,在以萧县青龙集、永城陈官庄为中心的北战区,重灾区(即粮食、房屋、树木、家具等被破坏)涉及村庄120座、5070户、25350人,全毁房屋21474间;半重灾区(即房屋、粮食、树木、家具等大部被毁)涉及村庄155座、6492户、29185人,房屋16475间;轻灾(即房屋、粮食、树木部分受损)涉及村庄95座。在以宿西双堆集为中心的南战场,重灾区涉及82个村、2101户、10870人;半重灾区涉及60个村、534户、3064人;轻灾区230个村、2635户、13935人。②

由于国民党军烧杀抢掠,战区人民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同时由于国民党军长期被围,官兵战死、冻死、饿死者日益增多来不及掩埋,尸首腐烂变质,污染空气,导致疾病流行,疫情不断扩展。“不到半个月,萧县因伤寒、痢疾、天花等疾病死亡群众554人,身染重疾的2152人。”③

调集医生 防疫治病

疫情就是命令。淮海战役总前委、华野前委指派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统筹支前与善后工作。1月13日,刘瑞龙到徐州同华野卫生部长李振湘交流了全军卫生工作和战区疫情情况,商定了华野整训期间的卫生工作意见和战区防疫治病方案。接着,又同华东、华中等支前委员会协商,征求意见,争取支持和帮助,并将疫情和防疫方案报告华野前委和总前委。

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华东局、中原局、华中分局、豫皖蘇分局、江淮区党委、冀鲁豫区党委等,从各地紧急抽调医生727人,包括国际红十字会派来中牟县(今属河南郑州)红十字会医疗队,其中内科393人、外科173人、眼科161人,同时调来大批医疗器械和药品。又从战区和周边地区招聘一批医务人员,组成35个医疗队,分别到战区疫情多发地区设立医疗站,集中收治伤病灾民,对患有传染病的灾民进行隔离救治,以防传染。

为控制疫情发展,战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灾民打扫战场,掩埋敌军尸首2万多具,填平战壕、掩体、坑道等面积达7万余亩,并清除粪便垃圾,打扫环境卫生。同时,对战区村庄、灾民居住地及其周边地区遍洒石灰水、消毒液,预防空气传染;对水井、河沟等水源地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水污染;对灾民进行防疫防病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增强防疫防病的自觉性。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使战区疫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减退。

为减少重病灾民死亡,各地支援战区医疗队抽调医术高明的医生,分别在宿州南北战区建立起4个小型医院,收治重症病人。广大医务人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视灾民如亲人,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先后使1.8万多名负伤灾民伤愈出院,3万多名重症灾民恢复了健康。为防止疫情发展,医疗队还先后为病重灾民的亲友6万多人打了防疫针,有效地控制了疫情。④

统筹各地 集聚钱物

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筹下,各战区纷纷拨款拨粮支持灾区。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拨给萧宿永主战区救济粮1500万公斤,主要从萧县黄口兵站剩余小米和战区粮站战后剩余粮中支付,同时拨中州币1200万元;中共中央华东局支援食盐250万公斤,救济萧宿永主战区灾民;华野总前委决定,从1月20日到2月20日,华野全军每人每天节省口粮1两,共节省50万公斤,支援战区灾民;华野每个纵队拨出驴20头,支援战区灾民;豫皖苏中央分局发动群众,开展为战区灾民捐献一件东西运动,筹集物资,支援战区,救济灾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下,华中、豫皖苏边、苏北等地军民也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2月19日,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与豫皖苏三地委、专署联合组成萧(县)、宿(县)、永(城)战地救灾委员会,由徐州市市长周林兼主任,市政府民政局长朱子春和豫皖苏第三专署专员许西连任副主任。委员会通过组织剧团义演、宣传队募捐等形式筹集粮款,并在《新徐日报》上刊登了募捐启示,动员各界、各业、各阶层人士,发扬解放区人民革命传统和友爱精神,捐钱、捐物支援萧宿永战区。经过党政军民共同努力,截至3月24日,萧宿永救灾委员会圆满完成救灾捐献任务。据统计,共收到各界捐赠北海币8.15余亿元、粮食4.09万公斤、烧柴11万公斤、食盐3100公斤、衣服用具等2000余件,以上钱物共折合北海币10亿元以上⑤。同时组织力量,将各地捐赠的钱物源源不断地运到宿州主战区,较好地保证了战区防疫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使战区灾民过好春节,中共江淮三地委、专署多方筹集粮食10万公斤,发到宿东、泗灵睢、萧宿铜、灵璧、睢宁、邳睢6个县,慰问军烈属,救济缺衣少食的重灾户,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加强领导 精心施救

为加强淮海战役宿州主战区防疫救灾工作的领导,刘瑞龙按照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野前委的要求,于1月13日夜返回华野后勤部驻地宿县符离集以北四山子,传达贯彻总前委和华野前委的指示,研究决定华野整训期间和南下渡江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对淮海战役善后工作作出安排部署。1月17日晚,华野后勤部从符离集四山子迁入徐州。

1月18日,刘瑞龙奉命同豫皖苏三地委副书记王光宇、专署专员许西连和郝矩等人商定淮海战役战场防疫救灾工作。在听取战区灾情和战场清理情况汇报后,刘瑞龙介绍了总前委统筹救灾钱粮物资的情况并明确指出:“战区救灾应通盘计划,着重于救济,着重于外援,着重于行政解决。应以生产救灾自力更生、发动群众为方针。”他还指出:“雪枫(永城)、萧县、萧宿县等地,地委要派人主持,直接领导……充分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创造经验,推动全盘……学习鲁中南和华中各地战后生产救灾的经验。”⑥

中共豫皖苏三地委、专署采纳了刘瑞龙的意见,于1月20日组成豫皖苏三分区生产救灾委员会,地委委员、专署副专员李时庄任主任委员,萧(县)、宿(县)、永(城)各县书记、县长为委员,下设萧永分会和萧宿永分会,分别负责北南两个战场的生产救灾工作。萧县、萧宿、宿西、宿怀、永城等县分别建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战地各区、乡、村都成立了相应的生产救灾组织。当时,春节将至,各级党组织和生产救灾委员会把发放救灾粮款和衣物当成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按照规定发给重灾户每人小米25公斤,半重灾户每人小米12.5公斤,同时,发给每个灾民中州币40元。各级党政干部带着粮款慰问军烈属和重灾户,许多共产党员、团员顶风冒雪,将救灾粮款送到缺少劳力的灾民家中。据统计,南北两个战区共发放救灾粮250万公斤,中州币1200万元。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救灾委员会为居无住所的灾民每户至少搭盖一间住房,并发给衣被和生活用品,解决暂时困难。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春节期间战区灾民家家吃上了小米饭,人人穿上了暖暖的军棉服。

以工代赈 促进生产

为使战区早日恢复发展生产,各县、区、乡党组织和生产救灾委员会,按照豫皖苏三地委和生产救灾委员会的要求,学习运用鲁中南和华中各地战后生产救灾的经验,以工代赈,促进生产的恢复发展。

以工代赈,打扫清理战场。萧县和永城边界的罗河(王引河),是淮海决战中国共双方最后的争夺阵地,此地战壕纵横、弹坑累累,遍布敌尸。为此,豫皖苏三分区生产救灾委员会组织动员沿河两岸1.07万名灾民打扫战场,以每人每天3公斤赈灾粮为底数,多劳多得,参加掩埋敌军尸首,填埋战壕掩体,清理河道,修复堤岸。结果,在不到4天时间内完成64万土方的任务,共计发放赈灾粮14万多公斤。

以工代赈,发展工副业生产。在中共豫皖苏三地委和生产救灾委员会组织领导下,战区各县、区、乡党委政府发放贷粮、贷款,组织灾民加工粮油食品和生产生活用具,支援部队或由政府代销。比如加工豆油。当时规定,每加工50公斤大豆,上缴豆油4公斤、豆饼35公斤,多产归加工户所有,并发给赈济粮12.5公斤。此政策较好地调动了灾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战区油坊、豆腐坊、面粉坊等很快恢复发展起来。萧县县委、县政府组织铁匠1000多人,在玉皇阁、华祖庙等地建起了5个铁工厂,利用战场捡来的废旧汽车、坦克、炮弹皮、手榴弹片等原料,加工生产铁犁、铡刀、镰刀、铁锨、铁铲、铁锅等生产生活用具,由政府以市场价代购,分发救济灾民,多余产品对外销售。同时,组织木工3000余人、石匠1000余人、编织工5000余人、油坊3000余户、豆腐坊2000余家等开展来料加工,恢复发展副业生产。萧县政府和妇联组织妇女开动纺车9.32万辆,织机1.35万架用以纺纱织布,各村还组织妇女做鞋,由政府按市场价收购支援前线。为此,萧县为灾民共发放赈灾粮120万公斤。⑦既救济了灾民,又促进了战区工业和农副业生产。

多方保障,支援春耕生产。淮海决战中,宿州战区各地耕牛、驴、马等大牲畜几乎被国民党军杀光、吃光。为支援灾民春耕生产,华野各纵队抽调驴、马等大牲畜700头,捐赠给战区重灾户开展春耕生产。中共豫皖苏三地委和三分区生产救灾委员会筹集耕牛贷粮50万公斤,支援灾民购买耕牛,提倡2户或3户合买一头耕牛,以便共同解决春耕之急;中共萧县县委和救灾委员会组织非主战区代耕队,每村一犋牲口,自带吃用草料,支援重灾区,全县共集中大牲畜750犋,为军烈属和重灾户代耕春地1.5万亩。为解决春种种子困难,中共豫皖苏三分区生产救灾委员会多方筹集种子粮15万公斤,由萧永和萧宿永两个分会组织发放给重灾户。春耕大忙时节,中共豫皖苏三地委副书记王光宇带领工作组深入灾区,带头拉犁子,帮助重灾户进行春耕春种。在地委领导带动下,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也都深入灾区,帮助灾民解决难题。经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宿州主战区春耕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落实政策,弥补战区损失。为推动战区恢复发展生产,战区各级党委和生产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对淮海决战中华野、中野各部借用群众的粮食、物资如数归还,损坏的按市场价赔偿;在支前中牺牲的民工,一律享受烈士待遇;负伤致残的民工,按荣誉军人对待;在支前中伤亡的牲口和损坏的车辆、工具、物品等,一律按市场价赔偿;对军属、烈属和缺少劳力的特困灾民,每人发救灾粮152.5公斤,以保证其生活。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带着抚恤金、慰问品、救灾粮款,分别深入战区各地烈属、军属、伤残人员和重灾户家中慰问,妥善安排他们的生产生活。經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宿州主战区防疫救灾工作成绩显著,既安定了灾民生活,又恢复发展了生产。(题图为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

(责任编辑:章雨舟)

①刘瑞龙.我的日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115

②豫皖苏三分区党史办.豫皖苏三分区革命斗争[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71

③中共萧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萧县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299

④中共萧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萧县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299

⑤徐州市档案馆.中共徐州历史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252

⑥刘瑞龙.我的日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167

⑦中共萧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萧县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303

猜你喜欢
华野萧县前委
粟裕五计定胜局
陈毅、毛泽东与古田会议
瑶岗:见证指挥渡江战役的那些日子
吴蜀界碑
淮海战役中的华野特种兵纵队
萧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萧县新追寻
萧县书画现象研究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