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行为选择

2020-08-06 14:37徐阳波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阳波

摘要: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视频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网络舆论生态,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迎来了新的环境。以浙江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针对新媒体时代浙江大学本科生参与网络舆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行实证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和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本科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19-02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驳杂、传播便捷,大学生因自身社会经验和理性思辨能力的不足,容易受到舆论的错误引导。因此,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1.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突然性

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学校发生的一切与之息息相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甚至停水停电等生活琐事都可能成为学生们的议题。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贴吧和论坛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主要的媒介平台,大学生更乐意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和新媒体发布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这些观点和事件能够在很快时间内传播发酵,突发形成网络舆情。

2.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范围的广阔性

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就是传播的双向互动式。大学生一旦发现问题并且在网络平台上提出议题,该议题就在网络上不断传播。每一个议题都是学生甚至广大网友思维的散发点,不断向外扩展,相似的观点又能聚集产生传播合力。当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学生、家长、教师、广大网友形成了一个传播圈,通过微信、微博等载体,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3.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的外显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匿名发表观点和见解,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和情绪。与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相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呈外显性。一方面,匿名表达使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反应往往过激;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发酵初期由于言论无须负责,在现实生活中隐藏在大学生心中的情绪和态度很容易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出来,产生外显性的舆情。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实证研究

笔者以浙江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共计回收问卷243份。笔者对回收的24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

1.浙江大学本科生网络使用情况

关于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选择了4小时以内的占18.5%,4到8小时的占53.5%,8小时以上的占28%。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在上网时最常做的三件事,从问卷结果看,本科生上网时最常做的三件事为社交聊天、看视频和查阅信息。由此可见,通过上网获取各类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已经成为学生的日常。

2.浙江大学本科生网络信息获取渠道及信任程度

关于最为关注和最常使用的网站及App,选择社交类网站及其App的占55.27%,选择贴吧、论坛类网站及其App的占9.9%,选择搜索引擎类网站及其App的占22.6%,选择了各大门户网站及其App的占9.5%,选择新闻类网站及其App的占4.9%,其他占0.4%。关于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认为可信度一般的占88.1%,认为可信度较高的占10.3%,认为网络信息没有可信度的占1.6%。由此可见,浙江大学本科生大多选择从社交类网站获取信息且对于网络信息有一定的甄别和判断能力。

3.浙江大学本科生对网络舆情的参与度

关于浙江大学本科生是否会在浏览上网信息过后对其转载或评论,70%的本科生偶尔会,22.2%的本科生从来不会,7.8%的本科生经常会;关于浙江大学本科生对待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态度,60.1%的本科生偶尔关注但不评论,31.7%的本科生偶尔关注偶尔评论,6.2%的本科生非常关注经常评论,2.1%的本科生既不关注也不评论;关于浙江大学本科生对存在争议的问题或负面新闻的态度,78.6%的本科生会围观但不会讨论,15.6%的本科生会有自己的判断并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见解,5.8%的本科生不会关注;关于浙江大学本科生是否愿意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53.1%的本科生一般愿意,42.8%的本科生不愿意,4.1%的本科生非常愿意;关于浙江大学本科生参与网络评论的方式,47.3%的本科生表示不参与评论,36.2%的本科生表示会匿名评论,16.5%的本科生表示会实名评论;关于浙江大学本科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评论时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言论所产生的影响,79.0%的本科生表示无论匿名评论还是实名评论时都会考虑,16.0%的本科生表示实名评论时会考虑,4.9%的本科生表示从不会考虑。关于网络舆情对浙江大学本科生的影响,65.4%的本科生认为网络舆情对思想意识的影响较小,20.2%的本科生认为影响较大,14.4%的本科生认为没有影响。其中,其影响利弊各半的本科生占69.2%,认为利大于弊的本科生占18.3%,认为弊大于利的本科生占12.5%。

由此可见,浙江大学本科生较为愿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校网络舆情的参与度较高,在参与过程中,更多愿意当一位围观者,偏向于舆情的被引导者,他们有一定的思考和见解,但不可避免地会被舆情倒推着走,在舆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带有情绪化、非理性色彩。

三、新媒體时代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困难和挑战

1.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和理性思辨能力的不足

猜你喜欢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