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摘 要: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是保障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和展现的前提条件,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至关重要且尤为迫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设置课堂解题环节、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基础之上的,具体指的是教师利用尽可能少的教学资源和时间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目标,并取得最大化教学效益的课堂。在高效课堂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都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并实现情感和能力的提升。所以,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都必须要革新观念和思想,主动地去探索、应用创新的课堂方法,以顺利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设置课堂解题环节,锻炼学生解题能力
解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归宿,是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实现了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关注和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解题环节,尝试依据数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来设计层次性、开放性的数学习题,促使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最终真正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时,本节课程是初中阶段首次涉及到的计算类型的知识,教学目标同样以计算为主,锻炼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上课后,笔者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讲解,让学生们熟悉课程内容。然后,笔者再从教材中提炼一些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例题,随后,笔者给予学生们独立解题的空间,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学生们解题过程中,笔者会要求学生们对例题进行详细的审阅,理清题干信息。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课堂解题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组织课堂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互动、往来的过程,能够有效活跃教学的氛围,构建更为开放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让学生可以完全地参与和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过去以师为本的统一性授课方式,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互动。首先,教师要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習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与分工;其次,教师应设置任务或者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的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展开组内的探讨、沟通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和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需要学生们完整的经历探究过程,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状况,笔者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确定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通过任务的引导,学生们立即展开讨论。在学生们激烈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做好监督工作,在各小组内部巡回观察。这样,笔者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学生知识理解
信息技术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广泛的运用和普及,并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可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教学,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并展示出来,营造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优化学生感性认识,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们的理解,所以,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上课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在直观的情境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纷纷围绕信息技术思考,分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笔者通过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创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说,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都必须要认识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牢牢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明确全新的教学要求,通过设置课堂解题环节、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的实施,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最终顺利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金建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2017(23):108.
[2] 高钰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