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上升至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成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而学校课程建设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都提出了“课程育人”的要求和期待。
近二十年来,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到课程整合,乃至德育课程一体化等,中小学已然进行了丰富的学校课程开发与研究实践、德育课程整合创新探索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肯定一线学校课改创新精神的同时,课程建设轰轰烈烈,“只见课程却不见人”“课程门类多而缺乏价值内核”“课程精彩而教学被放逐”等“不道德”的现象也渐次凸显。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学校课程的建设必须回归“人”的成长,反思课程本体之“人”的缺场、课程内容“价值性”的缺失,以及課程实施“过程性”的缺位;扎根学生生活世界,实现道德知识的实践转化,重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德育价值;立足校情和学情,制定和确立具有具体化、可操作、差异性的校本德育目标,以此为统领,观照学生发展这一课程的终极价值,统合相关资源、课程、活动、评价等,整体性架构学校课程体系;从具体的学科课堂出发,以“能动课堂”转型促成“学习的革命”,使学科教学真正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从而推动不同学科之间融合共同的德育目标,以课堂教学形态的新时代变革,克服“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惯性,才能重构“道德的”学校课程,回应“课程育人”的新时代要求。
在此,我们也邀请广大德育工作者携手共同描绘“课程育人”的美好图景。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