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梅
摘要:《幻想曲》是迪斯尼动画电影史中古典音乐与动画结合的代表作品,于1940年首映,普通观众反响平平,大批古典音乐爱好者和评论家对它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这一“事件”反映出古典音乐在欧美人观念中的地位。
关键词:《幻想曲》 古典音乐 美国 西方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58-04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有特点的影片之一,影片由西方音乐史中著名作曲家的8首经典作品构成,分别为: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杜卡《魔法师的学徒》、蓬基耶利《时辰之舞》、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舒伯特《圣母颂》、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迪士尼的艺术家们为这些音乐作品配上了相应的动画故事内容,而影片的名称也由原来的“音乐会故事片”改为《幻想曲》。在众多一流的艺术家的协作下,《幻想曲》于1940年完成首映,为了使影片达到音乐会的效果,他们还首次在影院设立了立体声系统,这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新的、全方位的影视体验。但是,观众反响出乎迪斯尼公司所有人的意料,影片遭到专业人士的猛烈抨击,普通观众的反应也十分冷淡,超额的成本开支和惨淡的票房使迪斯尼公司无法获利,影片最终以惨败收场。
一、《幻想曲》“事件”的核心——古典音乐
自《幻想曲》诞生之日起,它便作为一个“事件”受到了众多专家的關注和讨论,它之所引起轩然大波,其核心就在于它所选用的著名古典音乐作品受到众多音乐人士的指责:
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幻想曲》上映的第一时间就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幻想曲》的制作者们在随意的使用著名作曲家的古典音乐,给这些伟大的作品强加上他们自己的个人意愿,任意诠释,用动画来加强音乐的做法侮辱了世界著名作曲家。《幻想曲》是一部娱乐性质的影片,不该用严肃高尚的古典音乐来搭配,也不应该随便改动音乐原本的结构来适应图像。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这位音乐家心中的神圣地位。
马克·克拉格在《沃尔特迪斯尼的“幻想曲”(1940)和古典音乐假象》中指出:迪斯尼的《幻想曲》中插图的编辑和再次加工神圣的古典音乐片段,屠杀了这些高贵的艺术作品,引起了音乐界人士愤怒的反响,这种做法只是迪斯尼公司为了争取“中产阶级”的观众。从中可以看到古典音乐在专业音乐界的无上地位,懂得古典音乐的群体在“中产阶级”之上,这一论述反映出了古典音乐所处的“高端”地位。
唐纳斯的《讨论“幻想曲”音乐观即——音响再现》一文比较深入的说明了音乐界权威认为古典音乐作品除了自己的音乐语言以外不能使用任何其他语言。作者是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完全崇拜者,无法接受《幻想曲》中所作出的改编,《幻想曲》试图扮演一种它无法胜任的角色。他无法接受迪斯尼的工作室将古典音乐和幼稚动画相混合,并摆脱原作的意图。他认为《幻想曲》是一种危害艺术的行为甚于一种艺术形式。
类似评论不胜枚举,总结这些抨击的言论所表达的意图,首先,古典音乐在美国权威音乐界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古典音乐是高尚的艺术,也是严肃的艺术,在音乐人士心中这些著名的作品和著名的作曲家不容任何形式的破坏和亵渎;其次,古典音乐是“高端”的音乐艺术,除了专业人士以外,懂得和欣赏古典音乐的人群大都在“中产阶级”之上,也就是说,这些人群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古典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中也体现了古典音乐阳春白雪的地位。
从迪斯尼公司的角度看,虽然音乐评论家们不能接受《幻想曲》影片的形式,但是从迪斯尼本身来说,他们并没有真心的在毁坏这些古典音乐,影片的制作本身其实体现着迪斯尼对古典音乐的尊重。他们邀请了当时美国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利奥波德·斯托柯夫斯基指导参与《幻想曲》的制作,音乐由斯托柯夫斯基指挥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演出,为了还原古典音乐的最真音质,不惜耗资850000美元在影院安装当时最新的立体声音响设备,对于二战前的美国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这一举措表现了迪斯尼对于古典音乐绝对的尊重。最后,迪斯尼公司对于影片的放映环节也精心策划: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节目单;影片一天放映两场,需要提前预定座位,;观众需要盛装打扮,需要买高价票,观众就像去参加音乐会一样。这样的策划和设计也体现了迪斯尼对于古典音乐的尊重。
以上无论是影片评论还是迪斯尼公司的制作表现,都反映出了古典音乐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古典音乐在美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
(一)欧式的主流文化
美国是个移民大国,美国国家创建的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移民浪潮席卷了整个美国。1607年来自英国的早期移民将他们的文化一起移植到了这片土地上。另外还有德国人、爱尔兰人以及荷兰人,他们在美国早期的移民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美国的欧化和欧式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18世纪是美国欧洲移民的第二大浪潮,19世纪美国的欧洲移民以中欧和南欧人为主,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移民潮依然以欧洲移民为主体,欧洲移民构成和文化更加多元化。20世纪英伦三岛移民美国的人数又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在这几波美国移民的大浪潮中,欧洲文化自然而然进入到美国,形成了美国文化的主体成分。“美国文化深受犹太-基督教精神浸润,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的西方文化之大成,又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共同智慧……美国文化的包容度本为美国民族特殊经历所决定,反过来这一文化又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欧源的古典音乐
美国的音乐发展深受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美国最早的音乐主要是宗教礼拜时所吟唱的赞美诗,到了18世纪中期,殖民地开始举办音乐会。1731年波士顿举办了第一场古典音乐会,1733年查尔斯顿也举办了公共音乐会。音乐素养最高的是宾夕法尼亚的德国移民,他们举办大众音乐会吸引了很多的听众。在东部城市,人们引进了欧洲的宫廷音乐和音乐厅音乐,请来了被誉为“瑞典夜莺”的音乐家詹尼·林德。1848年欧洲革命后,许多德国音乐家来到美国,提高了美国音乐水平。
在古典音乐的发展上,美国较早的本土音乐家都在欧洲接受音乐教育。19世纪中开始有一些在德国和法国学成归国的音乐家。1842年美国成立了纽约交响乐团;1881年成立了波士顿交响乐团,这是美国第一个能与欧洲乐团相提并论的交响乐团;1891年和1900年又相继成立了芝加哥交响乐团和费城交响乐团。19世纪美国第一所歌剧院在新奥尔良开业,1852年纽约又建立了帕克剧院,1883年在纽约修建的大都会歌剧院,是后来歌剧演出的中心。
美国积极推广音乐教育,1867年奥柏林大学成立了音乐学院,同年波士顿新英格兰公立艺术学院也宣告成立,最著名的是1920年初建立的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伊斯曼音乐学院、纽约的茱利亚德音乐学院和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从此,美国国内具有了培养世界一流音乐家的实力。二战期间,又有大批德国音乐家移居美国,使美国的古典音乐实力如虎添翼。如今,美国已经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心之一,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著名交响乐团,能举办世界一流的古典音乐会。古典音乐在美国的巨大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西方古典音乐的源头不在美国,但美国这样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能够将欧洲几百年以来的古典音乐经典从吸纳到强化,最后跻身进入世界古典音乐强国的地位,可看出古典音乐在美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反映出美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美国,“自由主义就是美国的传统”,自由女神像代表了美国自由主义的精神,由此本文思考《幻想曲》与《幻想曲2000》这样的特殊影片之所以诞生在美国,跟其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与自由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在经济发达的前提下,加之动画产业在美国的产生与兴盛,诞生出《幻想曲》与《幻想曲2000》这样(动画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的影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美国人口結构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美国文化集西方文化之大成,是西方文化的缩影;美国音乐起步于欧洲古典音乐传统,古典音乐在美国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自身的强国地位使美国文化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化的主流,而美国的音乐文化则与欧洲音乐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古典音乐在整个欧美文化中具有极其显著的地位。
三、古典音乐的宗教特性
《幻想曲》和《幻想曲2000》两部影片选用了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20世纪的西方著名古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几百年里一直被奉为经典,这些作曲家的知名度遍及全世界。
西方古典音乐何以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本文认为,古典音乐的崇高地位源于西方音乐的宗教性。纵观整部西方音乐史我们可以看到,从西方音乐的起源到兴盛,中间无不贯穿着基督教的精神力量,许多音乐作品或采用宗教性的音乐体裁,或以宗教内容为题材。“西方音乐的历史,至少在基督教时代开始的一千年,必然是基督教礼拜的历史。虽然各种形式的世俗音乐在这一时间中无疑存在,但却没有得到记载,只有礼拜音乐得到保存”。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音乐的存在就伴随了“神”的意志,music一词源于“muse”,而“Muse”就是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女神。在古希腊,音乐与人们崇拜的神有着密切联系,由此音乐本身也被提升到了“神”的高度,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公元4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公开和盛行,基督教教会音乐在此后社会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宗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进了西方人的头脑中,自然也包括了西方的作曲家。中世纪时期盛行教会音乐,出现了专门的教会音乐理论和较多的宗教音乐体裁如:格里高利圣咏、继叙咏、教仪剧、克劳苏拉、经文歌等。可以说,中世纪的西方音乐史其实就是一段基督教音乐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虽然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但仍然与宗教保持密切联系。
之后的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宗教兴盛的时期,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在17世纪上半叶进行的30年的战争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音乐艺术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两位最具盛名的音乐大师亨德尔和巴赫,其中巴赫还被视为了宗教音乐的代言人。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创作过许多著名的的宗教音乐作品。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宗教观念对他影响很深,“作为生活在基督教文化大背景下的音乐家,宗教观念对莫扎特自然也有所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基督教文化精神的积极影响,它渗入莫扎特的深层意识。”“乐圣”贝多芬创作的《庄严弥撒》是他自认最伟大的创作,被称为贝多芬的“宗教遗嘱”。
浪漫主义时期的众多杰出的作曲家都热衷于宗教音乐体裁,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和古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等,宗教题材是这些著名音乐家不可或缺的创作内容。进入20世纪,现代作曲家们对宗教音乐的热情也并未褪去,依旧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宗教音乐作品,如: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波兰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法国作曲家普朗克、梅西昂,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等。宗教音乐的创作体现了诸位作曲家对于宗教的热衷,很多作曲家也在文字中表明音乐创作是为了表达对上帝信仰和忠诚,宗教思想在他们的观念和认知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与音乐艺术的联系密切,基督教是一个十分重视音乐的宗教,宗教音乐是西方专业音乐艺术的开端,宗教音乐的创作带动了音乐艺术大发展,音乐艺术的地位随着基督教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这种提升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每个西方人的观念之中。
综上所述,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从古典音乐在美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古典音乐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地位,而古典音乐在美国的这种发展也间接的反映出古典音乐在欧洲国家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结合西方古典音乐的宗教性分析和论证,更表明古典音乐在欧美音乐文化中具有绝对神圣和崇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美]艾伦·科普兰.电影中音乐的目的[N].纽约时报,1940-03-10.
[2]马克·克拉格. 沃尔特迪斯尼的“幻想曲”(1940)和古典音乐假象[J].美国音乐,2004.
[3]唐纳斯.讨论“幻想曲”音乐观即——音乐复制[J].纽约时报,1940.
[4]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钱满素.美国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白君汉.论莫扎特《安魂曲》表现的“死”观和《安魂曲》的悲剧性对于西方音乐的普遍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01).
[8][法]Philippe A·Autexier.贝多芬完成生命的意志[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周克希,译.2000.
[9][俄]格利克曼.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M].焦东建,董茉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