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摘要:大提琴作为弦乐家族的成员之一,传入中国后就受到中国音乐家与大提琴演奏者及爱好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外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过程,面临许多障碍。本文主要研究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背景和意义,并分析大提琴艺术未来民族化的发展方向,针对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提琴艺术 民族化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01-04
一、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中国弦乐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而大提琴艺术来源于意大利,也具备较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两种乐器文化各具千秋。中国弦乐音乐艺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世界音乐艺术中,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大提琴艺术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大提琴艺术逐渐流行于中国音乐领域,并逐渐对我国的音乐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而随着大提琴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民族乐器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面临多元化的趋势。而大提琴艺术,就是中国民族乐器音乐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才能够使得我國的民族化大提琴艺术变得更加完善,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牢牢占据领先地位。因此,大提琴艺术与本土音乐在我国音乐艺术中,相互发展,相互交融,这一相互交融的过程,被成为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大提琴艺术与民族本土音乐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意义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与艺术的沟通和交流,大提琴艺术对世界各国的音乐艺术,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的音乐也不例外。大提琴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原理符合声学规律,音量可塑性大。因此,大提琴艺术的许多优点能够极大地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各个民族都应该积极借鉴和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才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进而保证民族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最前端。中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融合大提琴的演奏方法,能够极大地完善中国民族自身的音乐体系,保持音乐艺术的先进性。
二、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想要让大提琴在中国的乐坛大放异彩,要不断地发挥民族化风格和气派,让大提琴走进中国大众的视野,从大提琴的演奏方法、作品以及大提琴的教育推广实践中不断融合创新这三方面不断努力。
(一)大提琴演奏方法的民族化
演奏方法上,一是运用中国式的思维。我国音乐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乐器的演奏方法的形成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民族思维和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的理念,并且现在的民族演奏方法可以说是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更加贴近大众和年轻人,作为大提琴艺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应该深入了解演奏方法的技巧,同时发扬民族的演奏思维,为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二是用大提琴来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即用大提琴不同音区去模拟民族乐器(包括二胡、马头琴、管子、古筝等等)的音色,同时也可以用民族乐器来模拟大提琴的演奏形式及演奏技法。民族乐器在这几年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风格和各自特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淡化,民族乐器演奏艺术风格的逐渐变化成为了当前民族演奏的主要特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演奏技巧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对民族演奏方法的认识上,人们应该更加秉持科学和客观的态度。我国民族音乐演奏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吸取外国的演奏特点及方式,在立足自身特点基础上,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促进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二)大提琴作品的民族化
在大提琴民族化作品创作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和个性化的作品越来越多,大部分的作品都趋于民族化。而优秀的大提琴艺术作品也值得拥有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在弦乐器音乐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身份间掌握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但是大提琴音乐作品并没有完全被所有大众接受,因此中国大提琴作曲者应当结合民族文化特点,适当将生活中的现实反映到大提琴音乐中,用亲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作曲的意图。大提琴作曲者在创作上不要盲目去追寻前辈,而是保持清醒的心态,在大提琴音乐的创作上坚持自己的评判和把握的幅度。民族化的大提琴作曲的创作特点及精神内涵才能真正完善并创新了大提琴艺术。就目前大提琴音乐作曲界而言,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只有与自己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才能呈现出更优秀的作品,努力运用各个民族的音乐瑰宝来完善自己的音乐,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期待的作品。比如在《大提琴艺术作品》专辑里,乐曲的素材是福建采茶生活,用欧洲风格的音乐形式演奏强烈的表达亚洲素材的民风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开拓的优秀艺术作品。再比如刘庄的《浪漫曲》、朱践耳的《牧羊人》、桑桐的《幻想曲》、刘荣发的《牧歌》等都是民族化作曲创新的成功范例,只要用心专研大提琴作曲的民族化,这些努力不会白白浪费,大提琴创作的作品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大提琴艺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三)大提琴教学的民族化
大提琴教学自从得到国家的支持以来,就逐渐走进了专业的艺术院校。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总结出一套专业的完善科学的演奏方法。学院派是比较规范的,在演奏的过程中讲究教学的统一,更加侧重教学技巧,比较追求演奏效果最佳的舞台表现。这已经成为了技术的评价标准,也是区别演奏者是否为科班出身的重要依据。教师在传授学生大提琴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够只侧重于教学任务或者大提琴演奏的固定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彻底通过自己的思维审美来学习和发扬大提琴的艺术价值。所以大提琴教学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杜绝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首先不要完全吸收外国的音乐思维,要了解外国音乐作品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来诠释或者表达自己眼中的大提琴作品,做到独一无二,而不是原汁原味的照搬;其次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谓在艺术的道路上,照搬照抄永远是走不远走不长的,所以要有自己审美思维。在大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追求极具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表达。
三、针对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汲取大提琴艺术的积极因素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支柱,因此,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音乐家与大提琴演奏者,应该牢牢坚持中国民族音乐不动摇,将大提琴艺术中的积极因素纳入到我国民族音乐之中。例如,大提琴艺术中强调音色的训练,这与中国民族本土音乐是相通的。运弓自然均匀,握弓协调省力,揉弦巧妙流暢,换把整齐连贯等这些训练音色的方式,能够极大地锻炼大提琴演奏者或学习者控制音色的能力,因此,中国的音乐家与大提琴学习者在锻炼自身演奏能力之前,应该充分利用运弓、握弓、揉弦和换把等训练方法来锻炼自身的音色能力,以张弛有度的音色能力作为演奏的基础。我国的大提琴演奏者,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大提琴演奏优势,将之纳入到我国民族音乐之中。汲取大提琴艺术的积极因素,一方面,能够促进大提琴艺术民族化,使意大利的音乐文化与我国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更加多姿多彩。
(二)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因此,大提琴艺术在民族化的过程中,我国的音乐家以及大提琴演奏者或学习者,应该立足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大提琴艺术中优秀元素,不断将之创新,用其来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目前在我国乐坛中,弦乐器音乐已经牢牢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我国的音乐家与大提琴演奏者或学习者,应该积极呼吁当代弦乐器音乐大提琴演奏者,将大提琴艺术的科学演奏方法结合到演奏中去,不断将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和改善。只有音乐家和大提琴演奏者投入到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研究中去,才能够不断为我国民族音乐创新出更多的发展道路,使我国民族音乐多元发展。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进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应该提高中华民族对大提琴艺术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一方面是技巧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是文化的认同感。技巧的认同感,指中国的大提琴演奏者与音乐家,积极借鉴和吸收大提琴艺术中的某些技法,进而有助于创新和丰富我国民族音乐的表演技法。而文化的认同感,指的是大提琴演奏者和音乐家能够认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理念,从中领悟大提琴的音乐情怀来加深我国民族音乐的表达。
(三)借鉴国外各学派的经验与成就
大提琴艺术诞生于16 世纪意大利,而在1950- 1965大提琴艺术传入中国。因此,相比于欧洲诸国,中国针对大提琴艺术的研究,尚处于落后状态。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大提琴艺术的学派,例如意大利学派以及德国学派代表人物路德维希霍尔舍,主张使用干净利索的大提琴声音,即要求大提琴演奏者或学习者在进行大提琴发音的时候,强调发音的爆发力,因此,德国学派大提琴演奏者或学习者,在演奏大提琴时,其音质十分有力量而且感性。而法国学派,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注重演奏音乐的共鸣,其音质大多响亮。综合比较,不同国家针对大提琴艺术,都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并未全盘接受或全盘的否定,这是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所决定的。因此,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过程,需要中国的音乐家与大提琴演奏者取长补短,积极吸收来自于国外各大学派的积极因素,结合自身的民族音乐,取长补短,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四)创作和推广中国民族化的大提琴作品
中国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国,我们的民间音乐素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各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高校音乐类院系应尽量鼓励和支持作曲家们创作具有民族化特色的大提琴作品。可以通过征集、比赛等方式挖掘作曲家们的潜能,不断推陈出新,寻找和推出优秀的民族色彩浓厚的大提琴作品,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大提琴作品库,以此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起到继承、传播和弘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从不同层面把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艺术展示给世界,让世界各地也能领略到中国特色的、优秀的音乐文化。
四、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在此大背景之下,西方的诸多文化纷纷传入中国,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冲击。而文化具有一定包容性,我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的文化,补充自身。因此,随着大提琴艺术在中国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开始主动吸收和汲取大提琴艺术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大提琴艺术中的振动、音色发声等,都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家所研究的内容。而文化的交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此,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蔡菁婧.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与现代演绎[J].音乐创作,2019,(01).
[2]段新惠.大提琴在民族弦乐队中演奏风格民族化探究[J].戏剧之家,2019,(10).
[3]李娇娜.大提琴在民族弦乐合奏中的演奏技术训练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9,(05).
[4]孙昕阳.中国大提琴作品的演奏及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9,(06).
[5]魏蔚.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的民族化与演奏技巧诠释——以《嘎达梅林》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05).
[6]段新惠.浅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黄河之声,2019,(07).
[7]夏青.大提琴在民族弦乐团中的发展概述[J].文化产业,2019,(03).
[8]夏捷.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体会[J].北方音乐,2019,(13).
[9]段新惠.探究民族乐队中对大提琴音乐表现力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9,(09).
[10]胡馨天.中国大提琴作品中民族性思维构建及演奏技法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09).
[11]王婧嫣.民族弦乐合奏中的大提琴演奏与训练[J].当代音乐,2019,(12).
[12]杨少杰.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声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