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凤
摘要:故事,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无论是长篇累牍的大故事,还是短小精悍的小故事,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宝贵资源。文章分析故事对育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故事中的真善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故事育人;德育教育;积极影响
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比较喜欢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领悟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达到预期效果。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育人途径。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联围小学,是一所故事文化韵味极其浓厚的学校,它以“故事大王”“经典故事展演”和“每天一故事”为基础开展多样的故事活动,为学生呈现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故事中的真善美也在浸润他们稚嫩的心灵,鼓励引导他们成为星光下的赶路人。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故事对育人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也乐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故事,汲取故事的精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故事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在學习“文明礼仪”的主题班会课上,笔者给学生讲了《酒店老板与无赖》的故事。一个斯斯文文的人走进饭店要了酒菜,结账时却发现忘记带钱,便跟老板赊账,酒店老板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看到了,他进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也想跟老板赊账,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衣服不可。无赖不明白,都是赊账,为什么店主对待两人区别却这么大。店家说:“人家吃菜,细嚼慢咽,吃完用手绢揩嘴,是个有德行的人。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齐,吃东西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干脆踩在凳子上,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完用袖子擦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怎么能相信你?”老板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笔者跟学生分享这个故事时,发现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当听到老赖不得不留下外衣,狼狈离去时,学生不禁捧腹大笑。毫无疑问,这个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讨论问题的积极性。相比简单地说教,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容易接受与他人交往时要注重形象的道理。因此,有趣的故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印象。
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故事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借助学校故事文化,在班级里建立了“智慧故事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学生表演的舞台,也是分享故事、传播智慧的优秀平台,让学生在故事的天地中快乐畅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讲故事的兴趣,笔者在网上搜集、筛选优秀的故事比赛视频给他们观看,鼓励他们向出色的选手学习。接着把讲故事纳入每天的作业当中,布置学生每天读故事书30分钟,然后打卡讲一个短小简单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故事已经非常熟练,所以他们十分乐意登上“智慧故事平台”,跟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
“智慧故事平台”汇集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如同琴弦边上发出的美妙琴声,震撼着学生稚嫩的心灵。登上讲台分享故事不仅调动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展示自我的积极性,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讲述能力。
二、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我校一贯坚持开展的“每天一故事”特色活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每天一故事”的主题有:好学多问肯钻研、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珍爱生命保安全、感恩明礼讲美德……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我校星期二至星期五早读后都会开展“每天一故事”活动,“故事小达人”在学校故事大讲台分享主题故事,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故事的内容,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边听边记录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学习故事人物的优秀品格,遇到问题还能转换思维方式,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曹冲称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当其他官员都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正确地称出大象的重量时,年仅七岁的曹冲却想到了妙招。他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被河水水面淹没到什么位置,接着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里装石头,当船被水面淹没到记号的位置时,就可以判断:船上的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聪明的曹冲遇到问题,能打破思维定式,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把大象的重量成功称出来,说明他的思维能力很强,是一个聪明机灵的人。
当听完《曹冲称象》的故事后,有的学生写下这样的感受:曹冲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能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用灵活的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厉害!我要向他学习。也有学生这样写道:解决一件事情的办法很多,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灵动的笔锋让笔者想到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曹冲与司马光都是年纪相仿的孩子,但是他们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才智,在关键时刻能够打破思维定势,逆转思维,找到解决事情的好方法,是充满智慧的人。笔者相信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中,也能学到伟大人物的智慧,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敏捷。
三、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徐世昌曾说过:“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品德与修养,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定位,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是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坚守。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年纪尚小的学生还不懂得明辨是非,容易被不良思想误导。因此,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品德与修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故事就是帮助我们履行职责的好帮手。故事中的真善美犹如一盏明灯,引导学生成为谦虚、懂得感恩、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人。如《孔融让梨》这则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礼貌谦让是一种美德;《卖火柴的小女孩》会让学生富有同情心,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皇帝的新装》则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做一个诚实的人。故事中不同人物所呈现的品格都深深影响着他们,给予他们启迪。在故事中,学生能明辨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等,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价值观,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每年的三月是学习雷锋月,学校通过“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活动向学生传播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很多学生被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所感动,以雷锋为榜样,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在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中,校园里涌现一批活雷锋。他们把在校园里捡到的电话手表等细小物品一一上交。故事人物传递给他们的力量,他们通过行动体现,成为具有优秀品格与修养的人。
如果说优秀品格是成就学生终身发展的阶梯,那么优秀的故事搭建就是阶梯的踏板。故事,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门,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有益的启迪,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那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仿佛是一缕冲破乌云的金光,消除遮在眼前的迷雾,照耀着学生成长的一程又一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故事的种子,经过知识的灌溉、美德的熏陶,他们也会收获芳香四溢的果实。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以故事推动教学,借助故事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最终会达成“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