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每日一题我来讲”画图策略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8-04 17:49张建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画图策略小学数学

张建英

摘要:在“停课不停学”的环境下,小学第一学段数学课堂利用网络优势,努力搭建空中课堂的展示平台,推出“每日一题我来讲”课堂项目化的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化课程开发,在“每日一题我来讲”中渗透第一学段学生画图解决问题能力的分层培养策略,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画图技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每日一题;画图策略

“每日一题”顾名思义即每天布置一道有趣昧性、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拓展数学知识,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的习题。“每日一题我来讲”让小老师根据每日一题的内容,渗透画图策略,从“一读、二标、三画、四解、五查”五个步骤进行讲解。

一、借“图”明意,巧解每日一题

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抽象思维水平,在数学中认识概念、明白算理、解决问题等内容上都离不开直观思维的支撑,给他们展示相应的实物、课件、示意图等帮助理解,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1.每日一题(一)——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二(3)班老师布置了两道数学题,做对第一题的有15人,做对第二题的有26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4人,这个班一共有()人(每个同学至少做对一题)。

2.小老师课堂引领

一读:首先读题目:二(3)班老师布置了两道数学题,做对第一题的有15人,做对第二题的有26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4人,这个班一共有几人。二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关键信息是:做对第一题的有15人,做对第二题的有26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4人,问题是这个班一共有几人?我们把这里的关键信息标一标。三画:先用一个红色圆圈表示做对第一题的有15人,再用一个黄色圆圈表示做对第二题的有26人,因为题目说两道题都做对的有4人,所以这两个圆圈里有4个人是重叠的,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圆圈向中间靠拢,这中间的4个人表示既做对第一题又做对第二题的人数。【课件出示大致像韦恩图的图形】

四解: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第一种方法,红色圆圈表示“只做对第一题的人数”,这是几人呢?是的,这是11人,算式是15-4=11人。黄色圆圈表示“做对第二题的人数”,这是几人呢?是的,这是22人,算式是26-4=22人。那么这个班一共有几人?我们只要把这三部分的人数加起来,算式是:11+4+22=37人。还有第二种方法,把做对第一题的15人加上做对第二题的26人,然后减去两道题都做对的有4人,就是这个班总人数了,算式是:15+26-4=37人,为什么这里要减去4人?因为做对第一题的15人包含了这4人,做对第二题的26人也包含了这4人,4个人重复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一个4,这样算出来的才是这个班的总人数。

五查:我们计算得正确么?同学们可以用小棒、米粒或者花生米等材料,擺一摆、圈一圈、画一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吧。

3.教学思考

小讲师课堂在线中,小老师首先借助课件示意图来明白题目的意思,接着小老师又指导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理解重叠的含义。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重叠的意境,加上课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灵动性,学生很快在头脑中对重叠问题建立了表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空中课堂中,我们通过“小老师”渗透画图思想来培养学生直观感知。

二、绘“图”引理,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合数学知识内部课时,补入相应的“画图”指导内容,并配以相应的“画图”作业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画图技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自主摸索阶段

1.每日一题(二)——“差额均分”

第一筐中有8个球,第二筐中有4个球。小明应该从第一筐中拿出()个球放到第二筐中,两个筐中的球才能一样多?

这一题用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数字小,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小老师讲解之前,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画图。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画出自己的理解,用图形表示两个数学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画图后,学生也能正确解答。

2.每日一题(三)——“差额均分”

甲筐有12个瓜,乙筐有20个瓜,爷爷又摘回28个瓜放进这两个筐,把()个瓜放进甲筐,把()个瓜放进乙筐,两筐瓜的个数就同样多。

学生对此感觉到困难,从学生发过来的作业图中,笔者通过分析,把这次的画图作业主要归为以下两个思维阶层。

(1)直观形象阶段

这一类画图的学生,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出题目中相应数量的物体。通过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笔者发现这也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直观形象阶段的画图给学生后续解决稍难的画图学习奠定绘图基础。

(2)初步概括阶段

这类学生开始意识到一个一个画图很麻烦,于是他们用小长方形代表一定数量的物体,稍多的物体再用稍长的长方形表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实现学生思维品质逐步提升的学习过程。

(二)小老师有效引领阶段

“每日一题我来讲”课堂:同学们,这一题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第一种方法可以画这样的线段图:首先用一条较短的线段表示甲筐有12个瓜,再用一条稍长的线段表示乙筐有20个瓜,通过一一对应,我们在同样多和多出来的地方画一条虚线,虚线右边的线段就表示乙筐比甲筐多的8个瓜。接着,我们再画一条更长的线段表示爷爷摘回来的28个瓜,我们要从28个瓜的线段中拿出一条表示8个瓜的线段放到甲筐中,这样甲、乙两筐都是20个瓜了。爷爷摘来的28个瓜还剩下几个瓜呢?我们再用28—8=20算出剩下还有20个,接着我们把这条表示20个瓜的线段再平均分成两段,分别给甲、乙两个筐10个瓜,这时甲、乙两个筐里都是30个。所以乙筐里总共放进去了10个(20÷2=10个),甲筐里总共放进去了18个(8+10=18个)。第二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三)教学思考

通过小老师画图讲解,学生逐渐明白了,当数字较大的时候,再一个一个去画图会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线段图来表示。同时学生感觉到画线段图简洁清晰。学生在已有的认知过程中,自觉将新旧知识对比辨析,构建了画线段图的模型,自然而然地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操作引“图”,让思维更舒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空间。

1.每日一题(四)——对折问题

有一只猴子在树上玩,突然看见水里面有一个月亮,它就找了一根绳子,准备去捞月亮。它将这根绳子对折再对折,最后扭成一股长6米的绳子,正好够到水面。这根绳子原来有()长。

仅仅通过读题,学生对于对折的含义及对折后线段数发生的变化,不是很理解,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小老师讲解前,笔者提前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请你找一根绳子,将绳子对折再对折,通过操作后,把绳子对折再对折后的示意圖画在纸上,说说对折后绳子的线段数的变化。

2.小老师课堂引领

操作画图:同学们,请大家拿出一根绳子动手操作。我们先把绳子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这段就是对折后再对折,长度是6米的绳子,那么这根绳子原来有多长?通过观察绳子,你们是不是发现了这根绳子被分成了4段。每段长度是6米,展开发现这根绳子原来有4个6米。根据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通过画图知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四个“6米”,绳子原来长度的算式可以写作:4×6=24(米),所以绳子原来的长度是24米。

总结提升: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一条绳子对折再对折……像这类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折”的问题。“对折”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对折后变成几段”的关系。它有这样一个规律:对折一次,2段;对折两次,4段(2×2=4);对折三次,8段(2×2×2=8);对折四次,16段(2×2×2×2=16)……

3.教学思考

从直观操作到画图表象再到列式解答,画图处于“中轴”的位置,是学生解题的有力支撑。因此,必须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跟“画”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也展现学生的思考力,大大提升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正确率。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画图策略小学数学
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
建构画图策略 提升数学思维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的运用及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