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对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阅读思维工具,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文本结构用图的形式展示在教师面前,对于教师教学、了解学生阅读水平、与学生交流反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不断开展“小组合作+”课改模式探索,笔者根据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了“小组合作+思维导图”课改模式。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思维导图;阅读理解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思维脑图、脑图、概念地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树状图、树枝图等。原理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充分运用人类的左右脑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阅读,特别是默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小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小学高年段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要想让他们在短时间的阅读中明确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就要借用形象思维的工具,而作为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就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另外,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一个主题向四周发散,在这过程中,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及已有经验,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画,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当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图表达出来时,教师便能够迅速了解每一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思路,从而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还可以变传统的阅读讲解为师生共读、分享、交流过程,使阅读方式多样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思维导图类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开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已经在慢慢提升了。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了解学生差异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出学生阅读方面的差异性。得到调查数据后,分析怎样的阅读习惯比较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把握、更有利于对文本的长期记忆、文章内容信息的提取等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计划做准备。
(二)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传授给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与课改模式对比中,扬长避短,在语文课堂上多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开展学校“小组合作+思维导图”课改模式课堂,让学生多接触思维导图,在学习中习惯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开设几节专门的思维导图培训课,让学生对这一种提取信息的方法有更明确的了解,小学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自评、互评、竞选等方式,展现优秀学生作品。对比传统的阅读方式,从阅读方式、记忆时间、提取文本信息等方面激发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兴趣。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維导图本身就有很强的发散性,由一个主题延展开,不断地向外辐射和延伸信息,把阅读文本变成一个个网状知识脉络结构图。这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能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组织构建文本信息,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思维的创造力也在这里得到锻炼,这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另外,学生现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他们面对篇幅较长的文本,在短时间阅读中较难明确文章的主旨和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思维导图就恰好作为这样的一种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将零散的知识点组建完整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学生画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了解其对文本的掌握,追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针对实践中遇到的情况及时地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更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